美国对华博弈屡屡失手,终于发现最值得拉拢的"棋子"
稀土,这个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正在成为中美博弈的新战场。 而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意外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当美国发现自己在对华博弈中屡屡失手后,终于意识到——马来西亚或许是他们最值得拉拢的"棋子"。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美国稀土战略的困境:从霸主到依赖者
曾几何时,美国才是全球稀土产业的霸主。 1949年,美国在加州帕斯山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美国一度主导全球稀土供应链。然而,随着环保法规趋严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美国逐渐放弃了稀土开采和冶炼,转而依赖进口——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供应。
如今,中国以全球23%的稀土储量,供应了90%以上的市场。 这种近乎垄断的地位让美国寝食难安。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政府不断推动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试图摆脱对华依赖。但现实是残酷的——美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重建举步维艰,而中国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于是,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方案,而马来西亚成为了关键目标。
马来西亚:稀土博弈中的"隐形冠军"
马来西亚的稀土储量并不算全球顶尖,但其战略价值远超数字本身。 根据官方数据,马来西亚稀土储量约为1818万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开采了310吨和130吨。然而,真正让马来西亚成为稀土供应链关键节点的,是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Lynas)在该国建立的中国以外最大的轻稀土加工厂。
这家工厂号称能满足"中国以外全球1/3的稀土需求"。 自2015年起,马来西亚对美国的稀土出口持续增长,2018-2021年间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美国第二大稀土供应国。这意味着,如果美国想要摆脱对华稀土的依赖,马来西亚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替代选择。
![]()
美国的拉拢与威逼:马来西亚的艰难抉择
美国对马来西亚的稀土资源虎视眈眈,但马来西亚政府并非被动接受者。 近年来,马来西亚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化"举措,试图将稀土资源转化为国家发展的"生产性权力":
- 禁止稀土原矿出口(2023年9月生效),鼓励本土加工,提升附加值。
-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从开采到冶炼再到高端制造(如电动汽车、半导体)。
- 加强技术合作,既与西方企业(如莱纳斯)合作,也寻求中国的技术支持。
然而,马来西亚的稀土战略面临两大挑战:
- 美国的"选边站"压力
- 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手段,要求关键矿产供应链"去中国化"。
- 如果马来西亚采用中国技术或与中国企业合作,其稀土产品可能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马来西亚自然资源部长聂纳兹米无奈表示:"中国技术最具竞争力,但某些国家会因此限制我们。"
国内环保与民意反弹
- 莱纳斯工厂的放射性废料问题引发民众强烈抗议,多次爆发示威。
- 民间组织"拯救大马"委员会甚至将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关闭工厂。
马来西亚正站在十字路口:是迎合美国的"去中国化"要求,还是坚持独立自主的产业发展路径?
中国的应对:构建"战略化"合作网络
面对美国的围堵,中国并未被动防守,而是采取更积极的策略:
- 技术管控:2023年12月,中国发布《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限制稀土冶炼技术外流。
- 产业链合作:尽管技术受限,中国仍愿意与马来西亚等资源国合作,推动互利共赢。
- 全球布局:通过投资、技术输出等方式,帮助资源国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而非仅仅充当原材料供应地。
中国的目标很明确:让更多国家具备稀土加工能力,打破美国的"供应链武器化"企图。 正如专家所言:"与其让美国垄断关键矿产,不如让更多国家掌握技术,形成多元化的全球供应链。"
结论:稀土博弈的未来走向
稀土之争,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 美国试图通过"脱钩断链"遏制中国,但现实是——稀土供应链的重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马来西亚等中等资源国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
对中国而言,关键在于:- 巩固技术优势,保持稀土产业链的领先地位。
- 深化与资源国合作,构建更稳定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 **警惕美国的"分而治之"策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合作的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