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上海中优城市万豪酒店的8888元婚宴预制菜事件,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至今想起来都让人记忆犹新。
任谁也没想到斥巨资37.97万置办的酒席竟然全都是预制菜。
这场闹剧的出现让人们对餐饮行业在预制菜浪潮中面临的信任危机。
几个月前,罗永浩怒怼西贝的风波同样因预制菜而起,这场持续四天的交锋,为包括西贝在内的所有企业上了一堂深刻的用户关系课。
![]()
罗永浩在微博中直言,自己在西贝就餐时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却卖出高价,呼吁监管部门强制要求饭馆注明预制菜使用情况。
这番话迅速引发共鸣,根源在于消费者对溢价与价值匹配的合理期待。
西贝素来有价格偏高的口碑,3个莜面蒸饺19元的定价,如果基于现做品质还可以被接受,但一旦与预制菜挂钩,就触碰了消费者对物有所值的底线。
毕竟谁都不愿花餐厅的钱,吃自己在家就能加热的料理包。
面对质疑,西贝的初期应对充满对抗性。
创始人贾国龙手持消费小票强硬否认使用预制菜,这种真性情的反击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让矛盾升级。
罗永浩随即开启高强度回应模式,连发33条相关微博,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在11个平台同步直播探讨预制菜透明化问题。
直到四天后,西贝才发布致歉信,承诺将儿童餐、烤羊肉串等核心菜品改为门店现做,这场舆情风暴才逐渐平息。
![]()
西贝的应对失当,实则暴露了企业在用户认知上的深层偏差。
在此之前,西贝账号曾发布过诸多被网友调侃为西北文学的内容:七岁孩童因担心吃不到西贝而大哭、顾客宣称与西贝同生死、店员送汤换来大爷房产等。
这些明显脱离现实的内容之所以会出现,核心在于企业将内宣逻辑错用于外宣场景。
基层运营者习惯了发布迎合老板偏好的吹捧内容,这种对铁粉的刻意塑造,折射出企业对用户关系的误读。
将高频消费者等同于无条件认同品牌的粉丝,却忽视了其本质仍是追求价值匹配的消费者。
![]()
这种误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公众情绪的无视和对核心用户的无知。
西贝似乎认为,只要维护好核心客群就能高枕无忧,忘了在情绪传染力极强的互联网环境中,大众舆情足以摧毁既有的营收根基。
罗永浩的质疑之所以能引发雪崩式共鸣,正是因为他道出了众多消费者未被满足的知情权诉求,这一点在国家监管层面已得到明确回应。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范围,并大力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西贝初期的强硬态度,显然与这种监管导向和消费需求背道而驰。
![]()
反观其他企业应对黑粉的案例,更能凸显西贝的应对短板。
小米早期因品控问题被骂组装厂,雷军却将批评者视为改进动力,通过米粉论坛每天与粉丝互动,及时响应产品建议,甚至在小米SU7上市后根据用户质疑调整配置,最终将负面声音转化为产品迭代的推力。
胖东来在2024年6月被举报操作台卫生问题后,发布了详细调查报告,给予举报人10万元奖励,还向相关消费者退款并补偿共计883万元,用超预期的真诚重建信任。
海底捞在处理顾客餐桌小便事件时,起初因过度宽容引发众怒,随后迅速纠正,通过起诉涉事者、向当日顾客退款并十倍补偿的方式挽回口碑。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认知:黑粉的本质是未被满足的用户。
罗永浩对西贝的质疑,不是单纯的恶意攻击,是对餐饮行业预制菜透明化的合理诉求,这种诉求背后恰恰是对品牌存在的期待。
心理学中的共情效应早已证明,当用户感到被理解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负面情绪也会显著降低。
西贝直到舆情发酵四天后才致歉整改,错失了平息争议的最佳时机,这与其追求2026年千亿市值IPO的目标显然不相匹配。
资本市场对品牌的信任,恰恰建立在对消费者诉求的及时回应之上。
![]()
值得深思的是,西贝的舆情危机并非孤立事件,是粉丝经济模式被滥用后的必然结果。
很多企业极力将核心客户转化为铁粉,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误以为高频消费就等同于无条件认同。
事实上,铁粉与脱粉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尤其是在餐饮这类体验型消费领域,一次价值不符的体验就可能彻底改变用户认知。
西贝将预制菜与高价绑定,又未能主动明示,本质上是破坏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契约。
这场风波最终以罗永浩放弃追究、西贝承诺整改告终,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
西贝能从中学到的,是对用户身份的清醒认知。
消费者无论消费频次高低,核心诉求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的价值匹配,不是对品牌的盲目追捧。
还有在舆论风波下应对的底层逻辑转变,面对质疑不应急于对抗,应该将这件事情的发生视为检视自身问题的镜子,正如于东来所说,最好的营销就是真诚。
最后是对媒介风险管理的重视,在预制菜已成行业趋势的背景下,主动遵守明示规定、回应消费者关切,才是避免舆情危机的根本之道。
![]()
在用户主权日益凸显的今天,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早已从商家主导转向共同参与。
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购买者,更成为品牌口碑的塑造者和产品改进的参与者。
西贝的经历证明,任何试图忽视消费者知情权、回避公众诉求的做法,最终都会付出沉重代价。
罗永浩的质疑,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企业重新审视用户关系的大门。
学会倾听黑粉的声音,正视那些尖锐的批评,恰恰是品牌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毕竟,优秀的企业能赚取利润,只有能赢得人心的企业,才能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