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专题|以“人民美术家”为导向——从社会实践到场景育人的践行之思

0
分享至


《中国美术报》2025年10月20日期 第17版

艺术创作是回应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使命的重要载体,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四川美术学院以“艺术+思政”深度融合为抓手,以面向“人民美术家”为育人目标,通过社会实践到场景育人的多维度践行路径,探索出一条从课堂到行业、从传承到创新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之路。

从课程实践到课程思政浸润,打造专业与价值共生的课堂场景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等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石,四川美术学院将各系科的传统外出写生课程群升级为“劳动美育实践课程集群”,打破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的壁垒,升级打造“大思政”工作坊,构建起“艺术+思政”的浸润式课堂场景,引导学生在探索传统文化、关注现实议题中,树立以艺术服务社会的创作立场。

在云南丽江,学校开设“古韵画新风,文化育新苗:丽江艺创美育实践”工作坊。学生们不仅深入研究东巴经、纳西族文字等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创作出兼具民族特色与当代审美的作品;更走进当地中小学,以艺术课堂为纽带,向孩子们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动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让专业实践成为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桥梁。在重庆白鹤梁,“溯长江文脉,绘生态未来:白鹤梁美育实践”工作坊则聚焦生态议题。学生们以白鹤梁题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实地考察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现状,用画笔记录江豚保护相关生态实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艺术创作,让艺术成为传播生态文明、呼吁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从校园课堂到社会现场参与,构建实践与成长同步的生活场景

社会实践是艺术家扎根人民、感知时代的重要途径。四川美术学院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场景育人的重要延伸,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乡村、革命老区等,让每一个生活场景都成为育人课堂。在宁夏,“传实干精神,颂初心报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对当地企业进行了考察、艺术创作和美育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国家脊梁的社会责任。在贵州,“长征星火·石榴花开——艺创美育实践大思政工作坊”聚焦民族团结,将“艺术+思政”的课堂开到了老年社区里,开到了小学生的课堂中,开到了劳动的田间地头,在艺术实践中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生态艺术工作坊”让学生们直面北疆生态保护的现实课题。他们与小学生合作,利用木刻创作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在艺创体验中生根发芽。这种沉浸式实践,让学生们认识到:艺术不仅是陈列在展厅里的作品,更可以成为与日常对话、服务人民生活的途径。

从行业需求到学术赋能助力,搭建对接与转化畅通的平台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衔接社会、适应行业,四川美术学院主动将行业资源引入校园,针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打造多样化的职业场景育人平台,助力他们实现从象牙塔学子到行业从业者的顺利转换。

针对有意在大艺术领域深耕的学生,学校开设“美术创作与社会转换能力提升”系列工作坊,如“全球绘画和作为职业的画家”“定制美学工作坊”等。工作坊邀请资深策展人、品牌设计师、独立艺术家等行业专家担任导师,通过案例分享、项目展演等方式,讲解如何将创作理念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作品等实用技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边界,从纯艺术创作向社会化艺术实践转变。针对有升学或就业意向的学生,搭建起“向上生长——职业生涯与社会转换分享”专项交流平台。学校邀请不同成长路径的优秀校友分享他们的职业选择与成长经验。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让学生们获得更具针对性的职业启示,提前规划人生方向。面对AI科技的发展浪潮,学校还开设“AIGC逻辑与艺术实践工作坊”,特邀人工智能行业前沿研究人员担任导师,通过专题讲座、机房实操、数字艺术创作等环节,让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的核心术语,了解ChatGPT等大模型的发展历程与应用场景,掌握AI辅助艺术创作的技术路径。学生们将AI生成的视觉元素与传统绘画、雕塑结合,创作出兼具科技感与艺术性的作品,在跨学科实践中感知“艺术 + 科技”的融合趋势。

此外,在“开放的六月”毕业展期间,学校整合资源,积极对接用人单位与艺术行业,举办毕业展主题日学生作品推介会,邀请多家画廊、文创企业、艺术机构、科研机构等多类型的单位参与,为毕业生与社会艺术领域搭建直接对接的桥梁。不少毕业生通过推介会获得了画廊代理、企业实习的机会,毕业展不再只是作品展示的平台,更成为学生进入行业的第一现场。

结语

经过从社会实践到多维度场景育人的系统培养,学生们不仅在专业能力上获得提升,更在价值追求上实现了从关注自我到服务人民的转变。从羊磴艺术合作社激活乡村文化基因,到孙浩清用“挑战100个公共艺术”计划重塑城乡美学空间,再到引发全网共鸣的毕业作品《祷》,四川美术学院的年轻学子用行动诠释着“人民美术家”的内涵。他们的创作不再拘泥于展馆白墙,而是走进抖音短视频、社区文化站、民族工坊,让艺术真正成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载体。四川美术学院以“人民美术家”为导向,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探索不仅为破解艺术生就业困境提供了思路,使年轻学子从单一的学院艺术梦想蜕变成为怀揣家国情怀的人民艺术家理想,更印证了“艺术源于人民、服务人民”的深刻内涵——只有让艺术教育扎根人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拥有德艺兼备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本文为四川美术学院“美育中国行”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刀刻绿意·生态北疆”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kpy202506002)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6年出版43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58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美术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
5507文章数 42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