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洛阳复旦中学操场,一声枪响终结了赵理君37岁的生命。
作为军统“四大金刚”之一、手上沾满爱国人士鲜血的杀手,赵理君没有死在仇家的报复中,也没有死于秘密行动中,而是死在了蒋介石亲手签发的处决令下。
事实上,促成他死亡的原因,也并非暗杀杨杏佛、史量才等名流,而是因走私鸦片结下的“私人仇杀”。
当时,他将河南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韦孝儒以及他的随从、校领导共六人绑架后,活埋在枯井中。
那么,赵理君是谁?他为何会因走私鸦片而与人结仇?蒋介石又为何会在用人之际痛下狠心,处死他呢?
![]()
从革命者到叛徒
赵理君,四川蒲江人。
和许多寻求救国真理的青年一样,赵理君青年时也充满了爱国热情。中学毕业后,他在家乡担任小学教师,渐渐的接触到了进步思想。
1927年,他毅然南下参加广州起义。
尽管起义最终失败,可却未磨灭赵理君的斗志,他逃回家乡后,仍旧一边继续教书,一边寻找组织。
不久后,赵理君在出任大足中学军事教练时,恰逢张希铭到校任教,并创建了当地第一个党支部。
很快,两人取得了联系,赵理君积极协助张希铭开展工作,介绍进步青年入党,成为组织的骨干。
两年后,赵理君领导铜梁土桥暴动,试图以武装斗争开辟新的革命道路。然而不幸的是,暴动再次失败,赵理君不得不潜入成都,东躲西藏。
1931年,随着白色恐怖的高压,曾高喊革命口号的赵理君,选择了背叛。
关于叛党的原因,史料并无记载。但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连续的失败消磨了他的意志,对暴力的迷信则扭曲了他的价值观。
也就是当年,赵理君辗转来到南京,投靠了刚组建不久的复兴社特务处,
赵理君拥有黄埔军校五期的学历,也参与过武装斗争,而且委任心狠手辣,崇尚暴力、屠杀解决问题,恰好符合了军统对“行动人才”的需求。
而戴笠更是对他极为赏识,特意将他送入洪公祠特训班深造。又在赵理君毕业后,将他派往上海,以杀人为业。
当时,军统内部流传着“四大金刚”的说法,赵理君和陈恭澍、沈醉、王天木并列,而他因下手最狠、从不留活口,更被冠以“追命太岁”的绰号。
![]()
蒋介石的“御用杀手”
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情报重镇,上海成为了军统行动的战场。而赵理君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暗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
1933年,杨杏佛因呼吁抗日、营救政治犯,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戴笠亲赴上海坐镇指挥,将具体执行的重任交给了赵理君。
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赵理君挑选了五名经验丰富的特务组成行动小组,事前举行“宣誓仪式”,要求众人“不成功就成仁”,若被捕必须自杀。
不久,赵理君率人在亚尔培路中研院附近设伏。当杨杏佛带着长子杨小佛登车驶出大门时,特务们同时开火,杨杏佛当场中弹身亡。
此次暗杀事件,震惊了全国。
然而,尽管舆论直指国民政府,但在军统的掩盖下,凶手始终“逍遥法外”。
![]()
而刺杀杨杏佛的“成功”,也让赵理君得到了戴笠的信任,很快又被委以暗杀《申报》总经理史良才的重任。
当时,史量才凭借《申报》的影响力,多次发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言论,甚至在和蒋介石的谈话中直言“你有一百万兵,我有一百万读者”,彻底激怒了蒋介石。
1934年,戴笠再次将行动组长的职务交给赵理君,此番行动组的核心成员,仍是刺杀杨杏佛的原班人马。
赵理君通过收买史良才的司机,摸清了他往返上海和杭州寓所“秋水山庄”的行踪,决定在沪杭公路设伏。
当史良才的汽车行至海宁翁家埠地段时,特务却以“汽车抛锚”为由拦停了车辆,随即展开扫射。
一瞬间,司机和同行的邓祖询就当场毙命,而史良才躲过射击后,也迅速带着家人弃车逃跑。
可惜的是,埋伏在后的赵理君亲自带队追击,最终在附近的水塘中,将史良才射杀。而为了确保史量才真的死了,又补射了数枪。
事后,在戴笠的运作下,凶手再次逃脱追责,赵理君的“杀手名声”,也在军统内部,如雷贯耳了。
1938年,赵理君又接到了特殊的任务,刺杀国民党元老唐绍仪。
当时,上海沦陷,土肥原贤二多次拉拢唐绍仪出山组建伪政权,唐绍仪犹疑不定,暧昧的态度很快传到了军统耳中。
于是,蒋介石密令戴笠、赵理君将他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