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第三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
举行全国总决赛
华南理工大学参赛团队历经多轮角逐
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
三等奖3项
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专设的设计类研究生主题赛事,秉持“创新设计,赋能美丽中国”理念,紧密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大赛旨在全面呈现与传播“美丽中国”新时代风貌,提升研究生创新与设计实践能力,培育研究生的社会担当与中华美育精神,向世界展示并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社会及企业发掘培养艺术创新型设计人才,同时推动高校间、校企间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意成果转化落地。
![]()
下面
就让我们一起
走近这些获奖作品
感受设计者的创意思考与智慧
一等奖作品
![]()
作品名称:重生-复兴
团队成员:彭康
指导老师:朱小雷
项目简介:以祁门县历溪村为代表的微州地区传统村落,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策略取“针灸式更新+渐进建设”:以最小干预修补水系与街巷,提炼“院—巷—埠头”原型,生成可拼接的居住、手作、公共单元,嵌入茶旅研学、非遗工坊与社区服务。步行优先的慢行环线串起生活舞台,雨水花园、竹木廊架与在地砖石组成轻巧低碳的构筑。运营层面以“村集体+合作社+社群”共治,激活产业与人情往复。
项目期望在保留乡音与烟火的同时,让村落获得可持续的生计与温润新生——山、水、屋、人与时间重新结盟。
二等奖作品
![]()
作品名称:庠墟新语-时空叠院
团队成员:徐强、黄晓群
指导老师:寿劲秋
项目简介:项目聚焦“博物馆+活动中心”,深度融合乡土与遗址主题,打造集陈列展览、农产品展销、文旅体验、日常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文化空间。古时书院谓之庠,在废弃的“庠墟”之间,承载着村民集体记忆的水埔小学得以保留,并被赋予新的功能,焕发新生,称为“新语”。
场地中生长出的新建筑,以山脉、民居、溶洞、树木、盆地等叠合空间为概念形态,与保留的旧建筑共同重塑场地,形成一座“时空叠院”。人们在此既能于博物馆中追忆往昔,也能在活动中心体验当下,共同聆听并续写这片土地的“庠墟新语”。
![]()
作品名称:SkyHarbor 新田——低空经济时代的生态智慧枢纽
团队成员:张曼、黄景恒、陈翀、杨燕妮、刘婷
指导老师:李敏稚、王成芳
项目简介:项目以打造“低空经济时代的生态智慧枢纽”为核心定位,深度融合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与专业服务优势,全面激活大湾区政策、资源及市场动能,构建科技前沿、生态宜居、产业协同的创新型社区。设计以湿地鱼塘为生态基底,构建动态生态修复网络,提升区域韧性;同时,设立低空技术创客空间,推动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研发等前沿领域创新,促进跨领域成果转化。
项目提出“跨境生态协同体系”“空域动态博弈系统”“文化-科技共生体”三大策略,联动深港共享环境数据,并以岭南水街、数字孪生技术活化文化遗产,实现“产业高端、生活便利、自然和谐”的愿景。
三等奖作品
![]()
作品名称:乡风诗情林田塑·体韵新生竞南风
团队成员:段月、刁宇龙、植庆怡、林子、柴张一翀
指导老师:李敏稚、叶红
项目简介:本项目选址于广州从化区,拟对现有建筑实施岭南风格保护性修缮,并结合乡土特色植物营造,充分挖掘与提升场地内林、田、水等自然要素的生态及景观价值,进一步强化乡村生态与文化核心竞争力,为区域持续发展注入长久活力与承载力。
在此基础上,依托本地体育特色资源,在保障农业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利用原有教育基地及自然生态环境,引入“低空+”应用场景,打造丝苗米健康产品体系,推动乡村生产生活体系整体提质升级。同时,拓展体育特色产业链,创新融合沉浸式体育体验与专业化训练赛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特色发展体系。
![]()
作品名称:一小时派对——广州市番禺区市头小学周边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团队成员:李晨阳、周婉琪
指导老师:林广思、王南希
项目简介:每到放学时分,市头小学周边便迎来一天中最富活力的场景,大量学生在此停留约25至50分钟,形成一段珍贵却未被充分利用的课后时光。面对当前空间规划缺失、安全隐患突出、闲置区域未被有效激活以及地方文化特色弱化等问题,项目以儿童行为心理学为依据,推出“一小时派对”空间更新设计。
方案首先通过建立分级监管体系与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自然监视,全面保障活动安全;进而整合挖掘闲置空间潜力,提升其功能性与趣味性;同时融入本土醒狮文化,构建具有在地特色的主题区域,并通过自由式、引导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游戏设计,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与社交能力。
![]()
作品名称:蓼花水至,千里共CHANGLIU
团队成员:谢楚翘、付林霏、杨镇宏
指导老师:王南希、林广思
项目简介:蓼涌,一条承载数百年历史的文化长河,滋养了蓼涌四村绵延不绝的人文脉络。通过梳理地方志,团队追溯“蓼涌”之名的本源——源于蓼花这一地方特色植物,也发掘出当地龙船会“趁景”这一独特习俗。以水为脉,以花为媒,“趁景”不仅是水上的盛会,更构筑了一个跨越地域的“龙船朋友圈”,让远方的亲朋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借一脉流水相连,恰如“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境。
基于此,团队提出“蓼花水至,千里共CHANGLIU”的规划理念。此处的CHANGLIU,既是延续文脉,使历史长留;也是生态理念下的环境提升,使活水长流;还是活化公共空间,优化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体验感,使人常聚常留。方案聚焦于改善因认同感缺失与体验品质不高所导致的人水疏离问题。空间层面,挖掘在地文化资源,以“同途异用”的设计策略,重塑蓼涌人文特质;环境层面,结合生态技术与综合管理,推动水质持续提升;功能层面,以“针灸式”更新激活零散公共空间,提升使用效率,强化空间吸引力与文化认同。让蓼涌不仅留下历史的印记,更留住鲜活的生活气息,流向可持续的未来。
一份份获奖证书
是创新实力的见证
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春诺言
从图纸到现实,从赛场到山河
华南理工研究生用卓越的设计力
展现着服务国家战略的青年担当
正值2026年研究生报考进行中
欢迎更多英才报考华南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信息来源:建筑学院
微信编辑:鲍恩
初审:鲍恩
复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