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崔璀~
10 月 18 日这天,发生了两件事。
这两件事,让我对「人该怎么活」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感触。

一件是杨振宁先生去世。
他在生前说过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你要了解你自己的能力,你要了解你自己的兴趣,如果掌握了这两点,再去选择你要走的路,就最容易成功。」
同一天,我作为创始会员参加了 WLIC 女性领导力创新中心的第一届成员大会。
现场遇见一位女科学家韩喜球,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带着研究员向深海找矿。
主持人问她:「一两个月在海上,往下走,会不会觉得辛苦?」
她很意外地回答:「不会啊,因为每天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来没觉得苦。」
那天,我还见到了很多老朋友,意外的是,哪怕 5 年 8 年 10 年没见,他们竟然都还在做当初的那件事。
做律所的,做科幻的,做纪录片的,我自己,也做职场教育超过了第9个年头。
你知道的,这些年的变化之快,行业起伏、经济波动,很多人半年一个变动都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拉下。
但我看着这些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的女性,对她们来说那都是背景音,她们不慌、不乱、不解释,然后低头继续做自己的事。
那种状态,不是疲惫的「坚持」,而是一种饱满的、安定的「在场」。
![]()
那一刻,一个词突然跳进我脑海:人生密度。
但很多人对这个词是有误解的。
以为多线程工作是密度,title 越来越高是密度,圈子越来越大是密度。
我们用「多」和「快」来填充时间,以为这样的人生就是「高密度」的。
但看着眼前这些人,我意识到,我们都理解错了。

我记得《原子习惯》里给过一个很著名的公式:
1.01 的 365 次方等于 37.8 ,而 0.99 的 365 次方只有 0.03 。
每天进步 0.01 和退步 0.01,只差 0.02 ,但一年后的结果天壤之别。
而那些在人生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什么都做得比你好,而是因为他们往往都找到了自己那个「 0.01 」。
找到了那个自己愿意投入全部热情和智慧的支点,然后日复一日地往下扎,不问西东。
就好像杨振宁先生,他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物理的一生」。
他投身物理事业八十多年,在 1957 年荣获诺贝尔奖之前,是十数年甘于寂寞的潜心钻研。
在享誉世界之后,他也没有停止脚步,依然每天去研究室,坚持研究「对称性」「规范场」「杨–米尔斯理论」这些极其抽象的课题。
即便是在九十多岁高龄,仍坚持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推公式。
他把一张书桌、一支笔、一颗追寻真理的心,变成了对抗时间最温柔也最强大的仪式。
![]()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密度,它不是面积的扩展,而是深度的沉淀。
不是你在多少件事上留下了痕迹,而是你在哪一件事上刻下了多深的印记。
当你在做它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此心归处是吾乡」的确认感。
你知道自己是谁,擅长什么,愿意为什么付出漫长的时间。
于是,外界的风声雨声,行业的起起伏伏,都成了背景音。

我记得之前听一位顶级咨询公司的 CEO 说过一句话,她面试过 4000 多个顶尖人才后发现:
「所有优秀的人,都只在一两个方面特别突出,其他方面都很普通。」
他们不是全能,只是特别明白,该把力气用在哪里。
他们找到自己那个可以不断积累、持续复利的「 0.01 」,并用一生去积累它的厚度。
那种笃定,不是因为他们看清了世界,而是他们看清了自己。
正如 耶胡达·阿米亥在《人的一生》里说的一句话:“ 人的一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每一个欲望。”
也许人生并不是要尽可能「多做点什么」,而是要「少一点分散」。
找到那一件事,然后像种一棵树一样,安静地、笃定地站在这里。任凭四季流转,你只管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所谓扎根,不是要你咬牙坚持。
而是回归,回归到最本真、最饱满的生命状态。
在那里,人生的密度,自有它的重量。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这个地方,10 月 28 日 晚上 19 点,我想邀请你参加优势 9 周年系列直播「超燃人生故事季」。
这一场的直播主题是:
《走!去命运安排你去的好地方》
在这里,你将看到更多「活出自己」的可能性。不是作为被使用的工具,而是作为自己人生的创作者。
期待你来。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预约
![]()
![]()
![]()
![]()
![]()
点分享,让美好的能量流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