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茶”是四会老字号品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规模发展产业,建立了国营性质的江林茶厂。但因茶叶生产收益比其他经济作物低,江林茶一度被弃于山野。近年来,四会市江谷镇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系统谋划江林茶产业发展路径,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统筹资源,重新挖掘和保育老茶树,打造江林茶品牌,引入壹茗茶业等公司,让这片濒临消失的古茶林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
四会市江谷镇引入茶业公司,建设江林茶研学基地。 记者 杨丽娟 摄
传统名茶重焕生机
江谷镇大垌村林地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气候温和,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孕育出了清香馥郁的江林茶。为振兴这一传统名茶,江谷镇政府于2023年主导成立了江林茶示范园,推动产业重生,使这一方名茗再度焕发生机。
在江林茶示范园的高山茶园里,茶树葱郁茂盛,枝叶舒展,嫩芽初绽,清香氤氲,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大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世基摘下几片新叶,嚼了起来。“这个清香甘甜的味道,就是老茶树才有的味儿。”他告诉记者,这一片都是百年老茶树。为了保育老茶树,江谷镇政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古茶树移植与管护工作,联合村委会动员农户、个体经营户,将其种植的、树龄在30年以上的茶树移植到示范园里,以现代精细化管理代替传统粗放式管理。
这一切的转变,源自江谷镇政府在推进脱贫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大垌村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振兴江林茶产业。
在镇政府的号召下,李世基第一个站了出来。他回忆道:“高峰时,有个江林茶厂,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后来在市场冲击下,茶园荒芜,茶厂无人管理,茶树也无人打理。看着这些好茶树被荒废,实在可惜。”
起初,没有人相信茶叶能挣钱,李世基决定先行先试。他开始先试种了5亩,自己管理、采摘、加工、销售。首年加工的茶叶卖到每斤60元,一年纯收入有5万多元。第二年卖出了每斤80元的价格,第三年每斤100元……村民们看在眼里,又重新管理起了茶园,昔日荒芜的山坡再次泛起青翠茶叶。
现代技术促进规模化种植
茶园被村民慢慢“唤醒”,但要复兴江林茶老字号品牌,规模化发展茶产业,必须要破解“散、乱、弱”的产业困局。江谷镇政府指导大垌村委会牵头成立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土地流转、资金整合、技术引进等关键问题,挨家挨户做通村民思想工作,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模式,整合林地80亩,将200多株30年以上树龄、已被弃种的茶树集中移植保育。
江谷镇政府将茶产业纳入“百千万工程”重点布局,锚定“一带三园两基地”发展目标,投入约100万元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打造江林茶示范园,同时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牵线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建立“品种选育—土壤改良—精细管理”技术体系。
“我们用现代技术代替传统粗放管理,比如采用有机肥种植、人工除草,还研发了红茶、白茶、乌龙茶等新产品。”江谷镇农业农村办负责人介绍,通过标准化生产,茶叶合格率从原来的65%提升至98%,江林茶成功跻身四会十大手信榜。
在推进江林茶复兴的基础上,江谷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壹茗茶业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开启“茶+文旅+研学”融合新篇章。企业投入建设现代化加工厂和研学基地,负责茶叶收购、加工及品牌运营。村委会负责统筹土地和劳动力。农户积极参与种植、采摘。
目前,当地已完成80亩示范茶园建设,包括古茶树区、小叶种种植区、中叶种种植区、育苗区和加工基地。二期将扩种至300亩,进一步打造规模化的种植基地。
一片茶叶融合农文旅
江谷镇政府着重推动农文旅融合,激活“造血”功能,把江林茶示范园纳入全镇旅游线路规划,并整合圩镇客厅、美丽河道、示范主街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研学精品线路,不断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形成“茶园采摘—企业研学—圩镇消费”产业链。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走进江林茶研学基地,只见茶文化体验馆、禅修茶室、孝道讲堂等依次排开。“我们挖掘江林茶600余年种植历史,结合江谷本土禅文化、孝道文化,开发了200课时的研学课程。”基地运营总监介绍,学生们可以体验采茶、手工制茶,还能参与“禅茶一味”品鉴会、“孝亲茶礼”实践活动。
这种“产业+文化+教育”的模式迅速见效。2024年春季,江林茶研学基地接待粤港澳大湾区研学团队23批次,累计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带动茶叶销售额提升40%。在孝道讲堂,来自广州的学生跟着村民学习制作茶点,为同行的家长敬茶;在禅修茶室,茶艺师讲解茶叶冲泡技巧,将静心养生理念融入每一次品茗体验。“没想到乡村研学能这么有深度。孩子不仅认识了农作物,更学会了感恩。”一位家长在留言本上写道。
三方共建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大垌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8万元,助力该村实现了从“薄弱村”到“示范村”的跨越。大垌村通过茶园务工、土地分红、自主经营等渠道,让全村80%以上农户实现了增收,不少留守妇女、老人获得了稳定就业岗位。
一片茶叶,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江谷镇以江林茶为纽带,促进“茶叶出山、品牌出圈、游客进村”的良性循环,让茶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底气。如今,政府、企业与村民共建的格局正在形成——政府负责搭台和规划,企业深耕品牌与市场,村民积极参与生产和服务,让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红利。
江谷镇表示,将继续拓展“茶、文、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完善研学与文旅设施,持续擦亮“江林茶”这块金字招牌,让一棵棵茶树“托”起群众幸福生活。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丽娟 通讯员 郭思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