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冬,北京西直门外的排练厅里冷风直灌。导演胡笳搓着手,嘀咕一句:“没个像样的老年主席,这戏真不好排。”一句埋怨,把毛泽东特型演员紧缺的窘迫暴露无遗。就在这时,48岁的王仁被朋友半推半拽带进屋子,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
王仁不算高大,也谈不上丰腴,第一眼看去与毛主席并无神似,可他抬手做了个挥别的动作,又压低声线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句长沙方言带着淡淡鼻音,立刻让全场陷入短暂的安静。紧接着,掌声像爆豆般炸开,胡笳回过神来,拍着大腿喊:“就是他!”
谁能想到,这个十三岁就跟着部队跑、1950年调入空政文工团的小伙子,后来竟成了银幕与舞台上的“毛泽东专属”。更巧的是,他在空军服役的那些年里,亲眼见过四次真·毛主席。第三次是在1959年,毛主席到空军礼堂看《江姐》,王仁的位置恰好斜后方,他注意到领袖在生离死别场景里眼圈微红。这一抹隐忍的情绪,被王仁深记心底,日后成为塑造角色的关键。
1980年春,《九一三事件》话剧筹备进入倒计时。服装简单可调,妆容还能修补,偏偏“老年主席”无人可替。王仁临危受命,背负的不仅是演员的职责,更是观众心中那份特殊情感。外形差距摆在那儿,他索性转向动作和神韵:步伐不紧不慢,烟头常夹指侧,笑时眯眼先看人。半个月练下来,导演说像,老兵说像,他却摇头:“还差火候,主席有浪漫的情、也有铁腕的狠,这两面得融在一起。”
接着的几年里,王仁的扮演年龄逆生长——先演76岁主席,又演66岁、56岁……观众席从最前排到最后排都能捕捉到那份熟悉的背影。有人开玩笑:“王仁越老,毛主席越年轻。”一句戏言,却点出他功力见长的轨迹。
1988年,他和妻子李志娟自筹剧本《故园行》。李志娟写过散文、当过导演,堪称内行。两口子抠细节抠得凶:毛主席下笔时手腕微翘,眼神会先扫纸再落笔;深夜思乡,会轻哼湖南小调。遗憾的是,资金有限,拍出的样片粗糙,王仁看完直皱眉:“故事行,质感不够。”只能束之高阁。
峰回路转在1990年。湖南潇湘电影制片厂准备开拍《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导演专程跑到总医院找养病的王仁。病房门一推开,还没寒暄,他就把剧本递过去。王仁翻了十几页,眼眶湿了。他说:“这次总算给我等着了。”片子聚焦于毛岸英牺牲前后,讲父子、讲战火、讲那份铁骨柔情。正符合他多年想演的“情感充沛却不外露”的主席。
![]()
为了一个半握的手势,他向老秘书求证;为了语速停顿,他把毛主席讲话录音来回听。更难的是接到噩耗那场戏:先木然,后低头,最后轻声叹一句“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情绪不许泛滥,却要让观众感到胸口发紧。拍完那条,摄像师忘了喊停,现场静得掉根针都听见。
拍摄空隙,李志娟蹲在监视器旁给丈夫递热茶。有人劝她:“您可真舍得他拼命?”她笑道:“不让他演,比让他病着更要命。”王仁心里清楚,没有妻子的理解,自己绝不可能把主席演到这份上。
![]()
1991年首映,韶山已是人山人海。老乡们见到王仁,七嘴八舌要合影。“首长,留张念想!”一位退伍老机务拉着他的手。王仁笑说:“我只是演员,您可别真当我是主席。”可动作神态又分毫不差,全场反而更激动了。
三十余年过去,只要剧本涉及毛泽东,制片人第一个想到的仍是王仁。有人问:“您都七十多了,再拍是不是太累?”他摆手:“主席的戏,一个镜头也接,义不容辞。”这句朴实话,像一句军令,落地生根。
王仁的成功并非偶然。四次近距离接触,数年文字资料研读,再加上对中国革命史的熟稔,让他知道何处该收、何处该放。更难得的,是他始终把“人”放在“领袖”之前。正因如此,观众看到的不只是旗帜般的伟岸身影,还能捕捉到父亲的温情、诗人的浪漫、战士的锋芒。片尾字幕滚动那一刻,掌声总会一次次把影院的天花板震响,这也说明,真正动人的东西从来不靠外形,而靠理解与敬意。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