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
有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回答?
实事求是的讲,当下基层减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有基层干部反映,一些过去比较突出的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
有部门单位的干部称,现在在安排部署工作的同时,多少都会掂量一下,这有没有可能触及到基层减负的政策?下意识的会想起这个事情。以至于有的部门单位甚至担心涉及到基层减负,而尽量减少工作开展。
比如,有不少工作事项,不会轻易地安排到乡村,特别是村社区一级,不再轻易地提“最后一公里”,弄得不好可能就是“雷”。
精文简会也在取得成效,会议越来越少,时间也越来越短,能够合并的尽量合并。有的不再以“月例会”“季例会”等作为一种制度或成绩,能少则少,解决问题就行。
不只是正式的文件,就连白头文件也在开始受到遏制。
作为县直某部门的办公室主任小王来说,感受最为深刻,过去上级来调研、检查,最头疼的就是怎么安排接待。
因为在过去,不接待吧,又规定可以接待;要接待吧,既担心接待得不好,还担心存在违规问题。
现在就好了,一切都简单了,反正就是通通取消了接待,大家都是吃工作餐,标准不超过40元,在食堂吃也行,在餐馆吃也行,自己吃自己付钱。
作为办公室主任,不用考虑点菜,也不用考虑结账,还不用考虑谁来陪客。
他说,按照这样的节奏下去,未来接待办这个机构完全可以撤销了。
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变化。
过去经常承接公务接待的某酒店经理介绍,现在的生意已然是一落千丈,过去是桌餐,现在都是安排的自助餐,省里来的客人,也都是40元一餐。
这种变化不只是轻了基层干部的接待负担,还大大减轻了基层财政资金方面的压力。
不过,基层减负要想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需要久久为功,尤其是要在深度方面、深层次问题方面下大力。
![]()
对于基层治理来说,有三个词比较关键:一个是减负;一个是赋能;一个是放权。
这三个方面看起来是独立的,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尤其是没有赋能、放权的制度机制,恐怕减负也难以真正达到应有的实效。
一位经验丰富的基层老干部说,虽然现在基层减负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个方面是动力不足,活力不够,总感觉到干事精气神不足,提不起劲,有的就是有点过一天算一天。
再一个方面就是对某些工作感到麻木甚至于厌恶,尤其是有的方面不停地要材料、要资料、要报表、要台账、要留痕、找问题、要说明、要整改,动不动就是要追责问责。
一位县里的负责同志称,值得关注的是,总体上精文简会、优化督检考等方面有成效,但在一部分部门单位、行业领域等表现得依然突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比其它的更重要或者是更特殊。
怎么办?还得从赋能、放权两个方面思考与着力。
比如给基层安排工作,或者是找基层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基层在“人财物资源职权机制”等方面是不是有足够匹配的能力,以及有些工作是该管得细一些,还是管得粗一些,如何把握好这个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