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平安浙江建设情况。
![]()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一级巡视员张建明,省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志君,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胡东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金捷,省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劳泓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浙江依托数字化改革在法治领域推出了很多改革创新和便民举措。数字法治领域,浙江还有哪些改革举措?
![]()
张建明介绍,全省政法系统从群众的“小事”“急事”“烦心事”出发,以数字法治改革为引擎,将法治建设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温度与服务效率。浙警智治平台、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检察+”协同共治平台、“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等改革成果,为全国提供了浙江经验。
诉讼服务
浙江深入推进政法改革,完善“掌上诉讼”建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应用中,从写诉状到提交材料、缴费、联系法官等问题都可以在线解决。
特别是首创的异步审理模式,当事人可以不同时、不同地、不同步参与诉讼活动,有效解决“时间差”“异地难”带来的诉讼不便。
政务服务
浙江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一证通办”“免证速办”等。迭代上线“浙警在线”应用,全面汇聚全省公安机关移动端政务服务事项,通过搭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企服务“云窗口”等应用,为企业群众解决“麻烦事”。
全省推广的“一窗通拍、全域应用”改革,让群众拍摄一次证件照,就能同步用于身份证、驾驶证、出入境证件等201项业务,累计为群众节省费用约2亿元。
公共法律服务
全域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等资源全面下沉至基层,搭建城区步行、乡村骑行、偏远山区海岛车行15分钟内的服务网络。只需在“浙里办”中的公共法律服务专区一键下单,系统便会智能匹配。
2024年1月到2025年9月,全省已累计提供法律咨询约200万件、办理法律业务超320万件,让群众“出门就到、扫码即办”。
浙江经视记者:这几年,在浙江的很多村社、银行甚至工业园区都设有共享法庭。具体有哪些功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
陈志君回答,共享法庭从杭州临安发端,2021年推广到全省,目前已接近2万个服务点位。它不是一个实体的法庭,而是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扎根在群众身边的微型司法服务站。
近几年来,共享法庭作为一个数字化平台,不断迭代升级,目前已经具备了五大功能,分别是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治理。老百姓打官司,不知道诉状怎么写、流程怎么走、法院在哪儿,还要请假、要赶路去找法院。现在只要到就近的共享法庭,有专门的庭务主任帮忙指导,每个共享法庭至少有一名联系法官,随时可以提供各种法律咨询。
共享法庭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中心、综治中心以及人大代表联络站,那里整合了大量的调解资源,所以很多矛盾纠纷依托共享法庭得到一揽子化解,群众可以在家门口解决问题。
共享法庭的庭务主任大多数是由基层干部兼任。借助共享法庭强大的学习功能,加上平时经常接受联系法官的专业指导,一大批庭务主任成长成为乡村和基层的“法治带头人”。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共享法庭收看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直播,比如防范养老诈骗等,久而久之,老百姓的法治意识也提高了。
今年,共享法庭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其作为群众身边“最小的法治单元”,必将更好发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基层阵地”的作用,成为“一站式诉讼服务、一站式多元化解、一站式基层治理的最小支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近年来,浙江在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方面有哪些做法?效果如何?
![]()
劳泓介绍,截至目前,全省“综合查一次”实施率达到77.5%,涉企检查量同比下降57.9%,亮码检查率达到99.82%,行政处罚的罚没款同比下降17.99%,一批行政执法问题得到了有效纠治。
行政执法监督规范体系更加完善
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条例》。推动制定修订《浙江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条例》《浙江省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规定》等涉行政执法监督法规规章7部,出台政策性、规范性文件20多件,全省行政执法规范和监督工作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
行政执法监督实施体系更加高效
全面推行执法服务并重模式,严格落实清单查、统筹查、分类查、综合查、亮码查,强化专项执法监督,2025年组织开展全省坚决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召开企业座谈338次,抽查行政执法案件2万多件,通报曝光问题152个,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行政执法监督协同体系更加健全
印发《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数字化卷宗管理办法》。推动将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嵌入“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会同纪委监委、组织部门细化执法容错清单。加强条块监督共同发力,累计开展行政执法及执法监督业务培训16万人次。
行政执法监督数字治理体系更加智能
建成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平台,贯通基层智治、民呼我为等系统,整合、融合条线处罚办案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执法一张网”。目前,应用已覆盖所有的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人员和行政执法活动。开发建设监督模型140多个,初步实现了执法活动全上平台、协同指挥全屏掌控、执法效能全面画像。
检察日报记者:近年来,“AI换脸”等引发了一些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乱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针对这些乱象,检察机关是如何开展公益诉讼监督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
检察公益诉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诉讼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这项制度自创立以来,已经从最初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4个法定领域,拓展至“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等14个法定领域。
胡东林介绍了三方面的工作成效:
高质效办好涉网公益诉讼典型案件
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公益损害突出的网络生态问题,积极办理了235件典型案件,有力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如,对于网络侵害英烈名誉荣誉行为,果断办理了“开国少将被自媒体造谣成叛徒”案;针对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流量造假”现象,办理了全国首例操纵“网络水军”案;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滥用,及时办理了利用“AI换脸”技术侵犯公民敏感个人信息案;对于“开盒挂人”网络暴力乱象,办理了涉个人信息“网络开盒”案;针对网络销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药问题,办理了一批督促整治直播带货平台的案件。
探索完善涉网公益诉讼制度规范
建立健全互联网公益诉讼办案规则,针对互联网公益诉讼法律适用、电子证据采信、责任承担这些难题,加强与法院的沟通会商,形成了司法共识。省检察院还通过总结提炼办案经验,制定办案规则,下发案例指引和工作提示等等,指导全省提升办案的规范性和精准性。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助推涉网络安全和监管边缘地带案件的执法司法协同治理。
科技赋能提升网络治理成效
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趋势,运用区块链、可信时间戳等技术,提升互联网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收集、取证固证能力。
聚焦网络餐饮、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重点领域,构建数字监督模型,以智能化精准推进专项公益诉讼,不断提升涉网检察公益诉讼的“高技术”含量。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浙江公安机关推出“随时随地办”服务,像“一网通办”“一证通办”等等,很受群众、企业欢迎。在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方面,浙江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
金捷回答,主要举措与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办事标准更“统一”
首创《公安政务服务标准体系》等技术规范,形成全省统一指标评价体系,评定15家标杆型网办中心作为示范。
建立了高效的内部工单流转机制,联合攻坚,解决了70多个“一网通办”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组建了省市两级的人才库和长三角公安政务服务联盟,为跨区域协同提供有力支撑。
线上办事更“智能”
依托“浙警在线”应用,实现189个事项“一网通办”,“一网通办”率达85.04%,居全国前列。
迭代了“浙里快处”平台,群众日常遇到小刮小蹭的交通事故,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快处快赔,满意率达99.95%。
打造“浙警服务宝”系列经典场景,全省各地的创新实践百花齐放,比如杭州的“未来智慧大厅”、温州的“智能审核快办”、舟山的“远程虚拟窗口”以及绍兴的“政务服务云桌面”,共同构成智慧服务的生动图景。
企业办事更“顺畅”
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布建了“为企服务”专区和“办不成事”专窗,累计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4000余件。
线上,还开发了“安企共富”平台,把77个涉企事项打包成12个“一类事”,实现企业需求从受理、办理到监督的闭环管理,让惠企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便民改革更“贴心”
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省除杭州市区外,已全面实行“双合法”落户,落户政策更宽松了;深化“浙江身份码”与身份证电子证照应用,“电子居住证”在全省互通互认,办事更方便了。买新车上牌、学车考证这些事,都可以一站式完成。
涉外服务更“开放”
全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将全省6个口岸全部纳入过境免签政策,停留区域扩大到24个省市,时限延长至240小时。浙江的县级签证点新增至25个,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在全省11个地市建立了外国人工作“一件事”窗口,并设立39个移民服务中心。杭州萧山机场的入境首站服务平台,已累计为5万多名外国人提供温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
浙江法治报记者:浙江比较早就提出建设综治中心,以方便老百姓化解矛盾纠纷。“十四五”期间全省综治中心建设的推进情况如何?老百姓可以在综治中心得到哪些服务和帮助?
张建明答,“十四五”期间,浙江打造了集“矛盾化解、风险防控、研判调度”于一体的综治中心2.0版本。2025年,制定印发《关于推动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迭代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以县级为重点强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一核多元”架构,统筹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接待中心等有关功能。在党委政法委的统筹下,政法单位、行业部门及社会力量以“常驻+轮驻+随叫随到”模式参与,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此外,在高教园区、工业园区、景区、商圈、市场等重点区域参照县级模式建设综治中心,在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综治工作站,形成“金字塔形”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县级综治中心已全部挂牌运行,建成重点区域综治中心281个。同时,通过调度体系建设、打通数据壁垒、完善多调联动机制,有效提升解纷效能。今年1-9月底,全省各级综治中心受理并已推动化解矛盾纠纷26.94万件。
在综治中心,老百姓
可享受三方面的便民服务↓↓
一站式矛盾化解服务
综治中心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综合受理婚姻家庭、劳资、物业等各类纠纷,所有诉求“一案一码”,全程可查询追溯。
如杭州市某群众因租客欠租求助,综治中心3天促成还款协议;安吉县某群众房屋受损纠纷,1个窗口对接多部门高效化解。
法治化多元解纷服务
提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信访办理、诉讼衔接等服务,对复杂纠纷启动“多部门会诊”,确保“案结事了人和”。
如嘉兴市引入商事调解、首席法律咨询等专业团队,矛盾化解率达99.2%;湖州市吴兴区中心化解成功率超95%。
源头预防与普法服务
主动排查风险隐患,推动法治宣传,推行“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打造基层普法阵地。
如嵊州市2800余名“平安共治体”成员积极投入诈骗隐患防治工作中等。
2025年上半年,全省初次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6.7%,基层就地化解率98.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