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频道
![]()
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人民网重庆10月27日电 (记者胡虹)10月25日,“医文结合”背景下临床语言学研究重医论坛在重庆医科大学举办。本次论坛以“交叉融合与创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所高校、科研院所、临床医院的22位专家、学者、教授,共话临床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共商“医文结合”的未来实践路径与突破方向。
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市监委派驻监察专员余彦学表示,作为一所扎根西部、服务全球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学校始终秉持医学的高度,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支撑;医学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今天,“医文结合”已成为医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卢凤香则谈到,中译协医学语言服务专委会作为服务国家医学语言服务事业的核心力量,专委会近年来始终围绕“搭平台,聚合力”“建标准,强根基”“促交叉,谋创新”三大方面发力。
本次论坛共设8个主旨发言。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院长姜孟作题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脑科学研究路径”的报告;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周统权作题为“左半球损伤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旋律吟诵疗法研究进展”的报告;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及外国语学院教授高山作题为“抑郁相关语言加工和语言产出特征”的报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吕洋作题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语言障碍特征和诊断价值”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屈青青作题为“语言塑造思维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报告;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吴燕京作题为“抑郁症青少年与父母脑间同步性中情绪信息传递失衡的近红外研究”的报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朱珊作题为“Al编织的健康传播:‘赛博医生’与语言服务”的报告;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章勇作题为“双语词汇加工路径的脑机制:来自非平衡双语者的ERP证据”的报告。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处处长杨彬指出,“医文结合”作为连接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桥梁,正成为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医疗服务优化和医学学科发展的关键路径。重庆医科大学各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一直是重庆卫生健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力军、排头兵,为不断提升重庆卫生健康系统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和人才支撑。相信本次论坛定能促成“新文科”与“新医科”的完美携手,为我国和重庆医学国际传播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长期以来,外国语学院始终依托学校深厚的医学资源,持续深化“医学+外语”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科研反哺教学,指导本科生实践创新项目:医学SCI论文中译外小语言模型项目获重庆市首届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市级决赛银奖,成为促进“新文科”建设由虚向实的生动实践。在科研方面,大力支持神经心理语言学及翻译研究中心建设,团队近两年累计发表SCI/SSCI论文12篇,标志着学院在该交叉学科领域影响力的持续攀升。在学科影响力方面,学院当选世界中联翻译专委会副会长单位、中译协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单位、重庆市翻译学会副会长单位,彰显了学院在英语和翻译专业方面的深厚功力与沉淀。
本次论坛既搭建了跨学科发展的合作桥梁,又凝聚了“医文结合”的行业共识。未来,重庆医科大学将进一步精准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牢牢瞄准“新医科”发展方向,积极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外在需求和学校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打造一流学科的内在需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五五”规划、扎实推进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而不懈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