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格局将如何演变。
撰文丨蜉蝣
特应性皮炎 (Atopic Dermatitis, AD) 困扰全球数亿患者,传统治疗局限凸显,临床需求迫切。基于此,JAK抑制剂、IL-4Rα单抗等靶向药物纷纷登场,疗效与安全性不断突破。而今,双抗乃至多抗药物正以更精准的协同机制,掀开自免治疗新篇章,下一代“药王”已蓄势待发。
AD当前治疗格局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病率高、病程迁延、疾病负担重,一直是皮肤科临床关注的重点。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皮肤干燥和湿疹样皮损,急性期可见红斑、丘疱疹伴渗出,慢性期则以苔藓样变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值得注意的是,AD并非孤立存在的皮肤问题,而常伴随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特应性疾病,被视作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进行长期、综合管理。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AD患者已达6.49亿,其中儿童和青少年占比超过50%。在我国,患者总数约7000万,约半数集中于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预计到2030年,中国AD患者将增长至7850万,中重度患者约占30%。巨大的临床需求推动药物市场快速扩张,2022年中国AD药物市场规模约为9.7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70.7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2%,反映出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极为迫切。
2018-2030E中国特应性皮炎市场规模(亿美元)
![]()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研报
AD 发病机制不明,但普遍认为2型炎症反应是关键通路,该通路主要由Th2细胞和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介导,涉及IL-4、IL-5、IL-13等多种细胞因子。过敏原触发后,抗原提呈细胞激活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上皮细胞 分泌 的 预警 素(如TSLP、IL-25、IL-33)也可激活ILC2,共同促进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其中IL-4和IL-13通过共享受体IL-4Rα信号通路,不仅诱导B细胞产生IgE,还可直接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引发瘙痒,成为病情迁延的关键驱动因素。TSLP等细胞因子进一步放大炎症级联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AD的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TCS)、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和传统免疫抑制剂。虽然这些药物对急性期控制症状具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萎缩、屏障功能下降和感染风险升高;TCI常引起局部灼热和红斑; 传统 免疫抑制剂则存在肝肾毒性等安全隐患。传统治疗方式的局限性促使行业转向更具特异性、安全性更优的靶向治疗策略。
小分子与单抗竞逐
近十年来,随着对AD分子机制认识的深化,小分子药物与单抗 正 竞相发力,推动AD治疗进入精准 治疗 时代。目前全球已有十余款相关药物获批 , 主要靶点集中于JAK通路和IL-4/IL-13等2型炎症关键因子。
目前用于AD治疗 的 全球范围内上市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
![]()
数据来源:Insight、公开资料整理
其中, 小分子药物 因其 快速起效和口服给药的便利性受到 广泛 关注,JAK抑制剂和选择性TYK2抑制剂是代表性药物。
JAK抑制剂通过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从而快速缓解AD的皮损和瘙痒症状。由于该通路位于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的下游,JAK抑制剂能够广泛抑制多种炎症因子,实现较快起效。
然而,其广谱作用机制也带来了安全性隐患。2021年9月,美国FDA对托法替布等JAK抑制剂发出黑框警告,指出其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恶性肿瘤和血栓栓塞风险。尽管在AD治疗中JAK抑制剂显示出优异的疗效,但安全性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临床使用时需加强患者监测和随访。
JAK -STAT介导的细胞因子信号传导
![]()
图片来源:Int. J. Mol. Sci. 2023, 24(4), 3391
相比之下,选择性TYK2抑制剂展现出更优的安全性潜力。TYK2是JAK家族成员之一,主要参与IL-23、IL-12和I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与AD的2型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由于TYK2抑制剂具有高选择性,其对JAK1、JAK2和JAK3的影响较小,从而可能避免抑制JAK2相关的不良反应。此外,TYK2抑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提高了患者依从性,有望拓展至更广泛的AD患者群体。
在单抗药物领域,靶向2型炎症通路的药物已成为AD治疗的中流砥柱,其中,IL-4Rα抑制剂表现尤为亮眼。IL-4和IL-13是2型炎症反应的核心细胞因子,它们通过共享的IL-4Rα亚单位介导信号传导,促进IgE产生、瘙痒和皮肤屏障损伤。IL-4Rα抑制剂可同时阻断IL-4和IL-13的功能,实现“双靶点”抑制效果,从上游调控AD的免疫失衡。
全球范围多款IL -4Rα进入临床III期
![]()
数据来源:Insight、公开资料整理
度普利尤单抗作为首个获批的IL-4Rα抑制剂,已拓展至儿童AD、哮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等多个适应症,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百亿欧元,彰显其临床价值。
国产药物司普奇拜单抗亦不甘落后,成为全球首个覆盖过敏性鼻炎的IL-4Rα单抗 , 其长期疗效数据优异,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III期临床中 , 52周时EASI-75达标率高达92.5%。尽管IL-4Rα抑制剂疗效稳定,但其给药间隔通常为2周一次,在便捷性上仍有提升空间。
在研管线中,恒瑞医药的SHR-1819和麦济生物的MG-K10疗效改善情况较优,且给药间隔更长,有望在提升药效的同时提升依从性。
除了IL-4Rα靶点 药物 ,其他 靶点 单抗药物也在AD治疗中各显神通。
IL-13抑制剂Lebrikizumab通过靶向非受体结合域,精准阻断IL-13信号,且半衰期较长 ; APG777在8周给药间隔下仍保持良好疗效,提示IL-13可能成为长效治疗的优选靶点 。
IL-31抑制剂则专注快速止痒, 奈莫 利珠单抗 (Nemolizumab) 已申报瘙痒适应症NDA 。 OX40L、TSLP新兴靶点当前疗效 则 尚在验证 。
双抗/多抗引领革新
尽管小分子和单抗药物已在皮损控制和瘙痒缓解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然而,AD作为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交织成网,单一靶点药物往往“力有不逮”。因此,能够同时干预多个关键通路的新型双抗乃至多抗药物,正成为引领AD治疗革新的重要方向。
双抗/多抗药物通过精准组合不同功能的靶点,有望实现对AD病理网络的立体化干预。目前研发焦点主要集中在IL-4Rα、IL-13、TSLP和IL-31等经临床验证的靶点。
IL-4Rα和IL-13是Th2炎症的核心驱动因子,调控皮损形成与持续;TSLP作为上皮源性警报素,在炎症启动和瘙痒感应中发挥上游作用;IL-31则直接参与神经信号传导,与急性瘙痒密切相关。将这些靶点进行合理配对或组合,可望同时实现快速止痒、深层控炎和长效维持的治疗目标。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约35款AD双抗药物进入研发管线,显示出该领域技术活跃、前景可期。
双抗在研管线过半数仍处于临床前期![]()
图片来源:国金证券研报
这其中,赛诺菲开发的IL-13/TSLP双抗Lunsekimig和康诺亚的CM512在AD治疗领域均已进入II期临床。Lunsekimig通过同时抑制IL-13介导的皮肤炎症和TSLP驱动的瘙痒信号,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协同效应,能够更显著地降低炎症因子水平;CM512则通过Fc工程化改造延长半衰期至70天,有望将给药间隔延长至三个月以上,极大提升治疗便利性。
另外,信达生物的IBI3002作为全球首创的IL-4Rα/TSLP双抗,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优于同靶点单抗的抑制效果,提示在治疗AD及哮喘等共病治疗中的潜力;
AD双抗/多抗部分在研管线
![]()
数据来源:Insight、公开资料整理
强生通过收购获得的IL-4Rα/IL-31双抗NM26(ND026)创新性地融合了快速止痒与长期控炎机制,旨在通过阻断IL-31相关神经免疫通路加速症状缓解,并依托对IL-4/IL-13通路的抑制达成疾病修饰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多抗药物正将靶向策略推向更高维度,辉瑞开发的两款三抗产品PF-07275315(靶向IL-4×IL-13×TSLP)和PF-07264660(靶向IL-4×IL-13×IL-33)通过同时覆盖核心Th2通路及上游警报素,试图从源头遏制炎症级联反应。这样的设计不仅强化了对皮损的深度控制,更可能通过干预TSLP、IL-33等位于炎症网络顶端的因子,实现瘙痒的快速逆转,甚至对疾病进程进行根本性调控。
结语
当单靶点药物渐入红海,下一代药王的竞争已聚焦于多靶点协同的蓝海。随着更多创新疗法落地,AD治疗正迈向更高效、更长效的新阶段。
加入读者交流群:
商 务 合 作 :杨小雨 152100417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