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多年,为何大量政策、资金倾注之下,许多乡村除了道路硬化、房屋粉刷外,其产业内核与人才结构依然“涛声依旧”,难以突破发展的天花板?
问题的根源,并非努力不够,而是方法未到。乡村振兴的深水区,卡在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死结”上。解开它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资源堆叠,而是一场颠覆性的认知革命与系统重构。
![]()
死结一:产业之困——只会种地,不会卖货,陷于价格战的泥潭
走进无数乡村,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优质的农产品以麻袋、箩筐为单位,被前来收购的商贩以极低的价格批量买走。农民们辛勤劳作一年,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极弱。一旦丰产,滞销的新闻便屡见报端。
症结在于:思维仍停留在“生产导向”,而非“市场与品牌导向”。 大家比拼的是“我的东西更便宜”,而不是“我的东西更有价值”。这种同质化竞争,最终只能陷入零和博弈的价格战内卷。
破局之道:为农产品注入“文化灵魂”,实现从“产品”到“商品”再到“文化载体”的惊险一跃。
《道德经》有云:“大巧若拙。”最高明的竞争,恰恰是跳出竞争,开创属于自己的价值蓝海。这片蓝海,就是文化赋能。
1、讲故事,塑品牌: 一颗普通的鸡蛋,如果出自山林散养,并被赋予“月子蛋”的概念,强调其对产后恢复的营养价值,它就不再是普通的鸡蛋。一袋小米,如果与当地的“孝亲”传统文化结合,包装成“孝心米”,它便成了传递情感的媒介。南方某山村,将一眼普通的山泉,与当地历史上出过数位状元的故事绑定,包装成“状元水”,寓意“饮得状元水,文思如泉涌”,价格翻五倍仍在中高考期间卖到断货。
2、价值重构的逻辑: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将农产品从满足饱腹的“物理属性”,升维到满足情感、社交、甚至精神需求的“精神属性”。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与文化。 当你的产品成为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它就拥有了定价权,摆脱了价格的桎梏。
成功案例:农民要向董宇辉一样讲故事,董宇辉卖的不是产品,而是“心灵补给”。我们种植户最大的问题就是“只会实干,不会讲故事”。
死结二:人才之困——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如潮水般涌向城市,乡村里留下的是妇女、儿童、老人。这导致乡村产业升级缺乏核心驱动力,治理结构趋于老化。
症结在于:我们总在质问“年轻人为什么不愿回来”,却很少反思“我们为年轻人回来了能做什么”。
这不仅仅是收入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尊严、发展与生活品质的“生态问题”。如果回乡意味着与互联网世界脱节、缺乏同龄人社交、事业天花板触手可及,那么即便工资与城市持平,也毫无吸引力。
破局之道:构建“三盗既宜”的新农人创业生态圈,让乡村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阴符经》提出“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意指天、地、人三者之间只有达到和谐互利的平衡,万物才能安宁。在乡村人才战略上,就是要让人才、产业、政策三者和谐共生,形成一个能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1、给场地: 将村中闲置的校舍、农房改造为“乡村创客空间”或创业孵化基地,以低成本甚至免租的方式提供给返乡青年和外来创业者。
2、给资金: 联合政府与金融机构,设立专项“乡村振兴创业基金”,为可行的商业计划提供启动贷款或股权融资。
3、给渠道: 搭建统一的电商服务平台、供应链集采中心,帮助创业者解决“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让他们专注于产品与生产。
4、给荣誉: 定期评选“年度新农人”、“乡村创业之星”,给予社会认同和精神激励,让他们有“面子”更有“里子”。
案例: 某县打造“乡村创客空间”,不仅提供办公空间和仓储物流,还配套了咖啡馆、图书馆等社交空间,并定期举办创业培训与资源对接会。一年时间内,成功吸引了200多名大学生、设计师、电商运营等专业人才返乡创业,催生了一批如乡土文创、高端定制农场、乡村民宿设计等新业态。
死结三:技术之困——一提数字化就想直播卖货
数字化思路被“直播带货”牢牢束缚。仿佛给每个村培养几个网红,架起手机,就能解决所有销售问题。结果往往是,一场热闹的直播过后,留下一地鸡毛:产品标准化不足、物流成本高昂、复购率低,难以持续。
症结在于:对数字化的理解过于狭隘。 数字化不是单一的销售工具,而是重塑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基础设施”。它应该从生产端开始,贯穿至管理、品控、溯源和供应链的全过程。
破局之道:打造“数字乡村大脑”,用数据驱动产业重构。
《易经》的核心智慧是“变则通,通则久”。在数字时代,这个“变”就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今年种什么、种多少、什么时候种”,实现以销定产,从源头上避免盲目生产导致的滞销。为每一份农产品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看到从播种、施肥、采摘到运输的全过程,从而为品牌信任和产品溢价提供坚实支撑。
云平台连接市场: 这远不止是直播,而是构建一个连接大型商超、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B端渠道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实现稳定、批量、高效的订单农业。
乡村振兴的三大死结,相互缠绕,互为因果。产业落后导致人才流失,人才匮乏又使得技术应用肤浅,而技术的缺失则反过来制约了产业升级。因此,任何单点突破的尝试,都可能因其他环节的掣肘而功亏一篑。
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系统性的三管齐下:
1、用文化能量打造品牌,解决“价值实现”问题,让乡村资源变得“贵”起来。
2、用创业生态吸引人才,解决“核心动力”问题,让乡村人气“旺”起来
3、用数字技术重构产业,解决“效率与信任”问题,让乡村农业“强”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