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3 岁的杨振宁先生走了,八宝山的告别仪式满是敬意!
2. 悼念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紧紧攥着他的学术著作,泪水无声滑落;年轻的学生胸前别着素白花束,默默排成长队;连路过的行人也停下脚步,低头默哀,为这位科学巨擘送行。
3. 鲜红的国旗覆盖在他的遗体之上,庄严肃穆——这是国家给予一位科学家至高无上的礼遇与肯定。
4. 可就在举国哀思、万众缅怀的时刻,网络上却悄然泛起四股刺耳的杂音,令人不胜唏嘘……
![]()
5. 八宝山的送别
6. 10 月 24 日清晨,北京秋风微凉,八宝山殡仪馆外早已人头攒动。
7. 现场没有喧嚣,只有低低的啜泣与沉默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人们静静伫立,目光中写满了不舍与敬仰。
8. 当覆盖着五星红旗的灵柩缓缓抬出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哽咽:“杨先生,走好!”紧接着,无数双眼睛瞬间湿润,有人掩面而泣,有人深深鞠躬。
![]()
9. 国旗覆棺,绝非寻常荣誉。它象征着国家对一个人毕生奉献的高度认可,唯有真正为民族作出卓越贡献者方可享有。
10. 可偏偏就在这肃穆时刻,一些冷言冷语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四大“噪音”格外扎心……
11. 争议一:“改过国籍不配盖国旗”?
12. 有人揪住杨先生早年加入美国籍的经历不放,指责他“背弃祖国”“不够爱国”,甚至质疑他不配享有国旗覆盖的殊荣。
![]()
13. 然而这些人根本无视历史背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美关系冰封,美国政府对中国学者实施严格禁令,归国之路几乎被彻底封锁。
14. 杨先生当时不仅肩负科研重任,更需照顾家庭妻儿,怎能轻言抛家舍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忘却了根。
15. 在海外期间,他始终心系故土。国内科研资料匮乏,他就悄悄将最新的英文论文复印后寄回国内同行手中;
16. 中美交流中断之际,他在国际会议上主动寻找中国代表团,利用一切机会传递信息、建立联系,成为科学界沟通东西方的重要桥梁。
![]()
17. 2015 年,93 岁高龄的他正式恢复中国国籍,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那一刻,他深情地说:“我终于回家了,心里踏实了。”
18. 一个用一生牵挂祖国、晚年毅然回归故里的赤子,怎会不配享有这份国家礼遇?那些妄加指责的人,恐怕从未理解何为真正的家国情怀!
19. 争议二:“比钱学森、邓稼先贡献小”?
20. 不少人刻意拿杨振宁与钱学森、邓稼先比较,声称“他没造原子弹,谈不上多大功劳”。
![]()
21. 这种说法完全混淆了科学体系的不同维度。
![]()
22. 钱学森致力于航天工程,邓稼先投身核武器研发,属于应用科学领域,成果直接服务于国防建设;
23. 而杨振宁深耕的是基础理论物理,尤其是“宇称不守恒”和“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实则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
24. 正如没有微积分就没有现代工程,没有量子场论就没有半导体技术——杨先生的理论成果,早已渗透进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乃至信息技术的每一个角落。
25. 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使命不同:钱、邓回国时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工程技术人才;
26. 杨先生留在国外,则是在世界顶尖实验室持续探索人类认知边界,其研究成果惠及全球科学界。
27. 而自 2003 年归国定居后,他立即全身心投入清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重建工作。
28. 即便年逾八旬,仍坚持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每周两节课雷打不动,从不缺席。
![]()
29. 曾有学生回忆,杨先生上课从不用PPT,只靠一本手写讲义,密密麻麻记录着推导过程,讲解细致入微,连最基础的物理概念也会反复剖析,只为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听懂。
30. 下课后,他总留在教室答疑解惑,无论问题多么初级,都面带微笑耐心回应,毫无大师架子。
31. 他还亲自主导创建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为了吸引海外杰出学者回国,他一封封邮件、一通通电话亲自联络,语气真挚:“祖国需要你们,回来一起做点事吧。”
![]()
32. 许多原本在欧美高校任职的华人科学家,正是被他的诚意打动,放弃优渥待遇回到清华,投身科研一线。
33. 与此同时,他积极推动中美学术对话,每年组织国际前沿讲座,邀请诺奖级学者来华交流,为中国青年科学家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
34. 这些润物无声的努力,哪一项不是在为中国科技未来奠基?
35. 若仅以“是否参与武器研制”衡量贡献,那无疑是用尺子去称重量,逻辑荒谬至极!
![]()
36. 争议三:“央视没报道就是不被认可”?
37. 有人声称“央视未直播葬礼,说明官方并不重视杨先生”,此言纯属无端揣测。
![]()
38. 实际上,《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刊发专题文章,明确评价:“杨振宁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为我国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9. 新华社也发布长文,系统回顾其学术成就,并特别提及他在促进中外科技合作方面的深远影响。
40. 再看实际待遇:遗体覆盖国旗,这是党和国家授予功勋人物的最高规格礼遇之一;
41. 清华大学专门设立“归根居”,永久保存其手稿、书信与科研资料,作为后人研究与纪念之地。
42. 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国家的认可?
43. 执意放大“央视未报道”这一细节,不过是别有用心者制造对立情绪的伎俩罢了,用心昭然若揭!
![]()
44. 争议四:揪着翁帆不放
45. 除了攻击杨先生本人,部分言论还将矛头指向其妻子翁帆,恶意揣测她“嫁给比自己大 54 岁的男人,无非图财图名”。
46. 可这些人可曾亲眼见过他们的生活?
47. 多年来,杨先生视力衰退,翁帆每日为他朗读学术文献、校对演讲稿件,连一个标点错误都不放过;
48. 他行动不便,她便日日搀扶他在清华校园散步,风雨无阻,十余年如一日;
49. 每当杨先生授课,她总是安静坐在教室后排,下课后默默帮他整理讲义、收拾物品。
![]()
50. 杨先生离世后,翁帆始终保持低调,谢绝所有媒体采访,未发表任何公开声明,只是默默地料理身后事宜,整理遗物,守护尊严。
51. 两人婚姻平和宁静,彼此扶持走过二十载春秋,感情深厚与否,岂容外人妄加评判?
52. 对他人私生活肆意诽谤,暴露的不是智慧,而是内心的狭隘与阴暗。说到底,不过是嫉妒别人拥有幸福罢了!
![]()
53. 结语
54. 杨振宁先生一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在异国他乡坚守民族气节,晚年归来又倾尽心血培育新人、振兴学术。
55. 他是中国科学界的灯塔,是连接世界与中国科技文明的纽带。
56. 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我们理应致以最深的敬意。
57. 那些仍在网络上口出恶言、搬弄是非的人,请收起偏见与戾气。
58. 不要用无知的谣言去亵渎一位世纪伟人的灵魂。
59. 我们应当铭记他的科学精神,传承他的教育理念,关注他留下的思想遗产,而非纠缠于捕风捉影的八卦。
60. 让他走得安宁,让哀思回归纯粹——这才是对杨振宁先生最好的告慰与纪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