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更好地参与后续的讨论与分享,这将为您带来更加独特的互动体验,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资料进行整理,并融合了作者独立思考的观点,属于原创作品。文中所有引用均已标明出处并附截图供查证,请知悉。在继续阅读前,若您希望及时获取更多深度分析,欢迎点选“关注”按钮,我们将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部分国家开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担心现有国际格局被打破,进而影响其自身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公开提出一项主张——若要维护世界和平,中国需放弃某一关键战略方向。
这种以“世界和平”为名的说法,实则暗含道德施压之意,带有明显的双重标准色彩。那么,他所指的中国应舍弃的究竟是什么?这一要求是否合理?我们又是否应当接受?
![]()
事件发生在今年10月15日于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时任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美关系能否实现稳定发展,核心在于中国是否愿意继续与美国及欧洲主导的科技体系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番言论背后的潜台词十分清晰:中国必须放弃自主可控的发展路径,转而长期依赖西方技术体系,形成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绑定状态。换言之,中国不应追求关键技术领域的自给自足。
![]()
这样的提议显然难以令人信服。回顾历史可知,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正是因为在一次次外部封锁与打压中坚定了走自立自强之路的决心。
过去我们也曾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秉持开放姿态推动技术交流,但现实却是屡遭遏制。例如美国出台的“实体清单”,直接限制中国企业获取先进芯片;荷兰ASML公司受制于出口管制,迟迟无法向我国交付高端光刻机设备。这些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楚。
正因如此,我国加速推进各领域自主化进程,力求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全国粮食总产量已突破1.4万亿斤大关,人均占有量达到500公斤以上,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400公斤安全线标准。
其中,小麦和水稻实现了完全自给,自给率达到100%;玉米的本土供应比例也高达98%,基本实现战略安全可控。这不仅是农业成就,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
在战略性资源方面,我国同样展现出强大掌控能力。商务部已对稀土及其相关加工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措施,此举直接影响全球多个发达国家的高精尖产业布局。
目前,中国不仅供应着全球超过60%的稀土产品,更掌握了从开采到分离提纯再到高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真正赢得了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
![]()
这些举措并非出于对抗目的,也不是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挑战,而是面对严峻外部环境下的必要选择。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自给自足绝非“闭关锁国”。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达28.3%,充分说明我国始终欢迎并鼓励高质量国际合作。
因此,尚达曼将中国提升自主能力的努力歪曲为排外行为,甚至将其上升到威胁“世界和平”与“多元共存”的高度,这种论调既不符合事实,也缺乏基本逻辑支撑。
![]()
值得注意的是,反观新加坡自身的发展轨迹,其国家战略中同样贯穿了强烈的“自给自足”理念。
该国耕地面积不足国土总面积的1%,长期以来90%以上的粮食、蔬菜和肉类依赖进口,主要来源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和澳大利亚等邻近国家。
![]()
为应对潜在供应链风险,新加坡政府于2019年正式启动“30·30愿景”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本地生产满足全国30%营养需求的能力,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技术扶持等多种手段推动都市农业发展。
这一系列动作的本质,正是为了降低对外部食物供给的过度依赖,增强国家生存韧性。
![]()
水资源方面更是典型例证。早年间,新加坡几乎全部淡水来自马来西亚,供水安全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为此,该国构建起被称为“四大水喉”的多元化供水体系,涵盖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再生水(新生水)以及进口水四大来源。
经过数十年努力,目前已有约65%的用水实现自主供应,预计到2045年将彻底摆脱对境外水源的依赖,达成水资源意义上的“绝对自给”。
![]()
此外,在能源结构优化、半导体制造升级以及化工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新加坡也在不断强化本国产业独立性与抗风险能力。由此可见,“自给自足”并非中国独有策略,而是小国在复杂地缘环境中求存的基本法则。
既然如此,为何当新加坡采取类似做法被视为明智之举,而中国推进自主可控却被贴上“封闭”标签?这种区别对待是否公平?又能否经得起推敲?
![]()
值得玩味的是,尚达曼并未全然站在美国一边。他在讲话中同时提醒美方,必须学会与中国共处,避免陷入零和博弈思维,强调合作而非对抗才是未来出路。
这表明,他的发言并非单纯代表某一大国立场,而更多体现了新加坡作为区域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寻求平衡的外交智慧。
![]()
今年9月7日,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访问印度期间,正式邀请印度海军参与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任务。要知道,这条航道是新加坡经济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中国海上能源运输的关键通道——我国超过80%的石油进口需经此通行。
原本,马六甲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共同管理。如今引入印度力量介入,明显意在牵制中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影响力,其战略意图昭然若揭。
![]()
对此,中国迅速作出回应,很快与马来西亚在该海域举行代号为“和平友谊”的大规模联合军演,涵盖海陆空三军力量,参演人数逾千人,展示出坚定维护地区稳定的决心。
此次行动传递出明确信号:马六甲海峡的安全事务应由沿岸国家主导处理,任何域外势力不得擅自插手干预。
![]()
上述一系列动向反映出新加坡外交政策的高度灵活性。简而言之,它善于根据不同对象调整话语体系,从不轻易亮明底线,甚至在同一政权内部,不同领导人也会根据场合发表看似矛盾却服务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言论。
究其原因,在于新加坡的政治体制中,总统多为象征性职位,真正的决策权掌握在总理及内阁手中。因此,尚达曼的讲话虽具一定代表性,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官方政策宣示,更多体现了一种试探性表态。
![]()
这一点在其现任总理黄循财的公开言论中亦有印证。他曾公开批评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的做法违背盟友精神,并提出“后美国时代”正在来临——尽管秩序可能暂时失序,但也将孕育新的发展机遇。此类观点显然并非亲美立场所能涵盖。
而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早年也曾明确表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涉,“台独”是极其危险的红线。这一立场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
可见,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新加坡堪称将“小国外交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无论言辞如何变化,其最终目标始终如一:最大限度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对中国而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动摇,但我们绝不会以牺牲自主发展能力为代价换取所谓的“信任”。放弃自给自足,无异于自毁长城,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
未来的国际秩序,不应建立在某一方单方面让步的基础上,而应基于平等对话与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塑造。唯有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去中心化的发展路径,才能真正实现长久和平与繁荣。
信息来源:联合早报
信息来源:清华大学国际教育 海外实践|COSMOS调研:从借水到“造水”——新加坡的淡水自救行动
信息来源:中国台湾网 李显龙再公开警示“台海误判风险增高”,曾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台独’是醒目红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