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到人才外流与高端人力不足,许多人内心总会泛起一阵不安。
2
可当网络热议降低招聘标准、扩大外籍人士就业空间时,公众反应却普遍冷淡。
3
这一矛盾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国所谓的人才紧缺,或许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结构性错位的假象。
4
每年有超过千万名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5
走在城市街头,不难发现外卖骑手中本科出身者比比皆是,更有不少研究生主动投身这一行业。
6
如此景象令人不禁发问:我们究竟是缺乏人才?还是未能将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
![]()
7
高学历内卷下的人才
8
近年来随着即时配送行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其中,不乏拥有本科学历的青年。
9
短视频平台上甚至流传着调侃段子,称“读完大学的终点是送外卖”,成为一种另类自嘲。
10
这种“人才错配”的现实,映射出一组更加沉重的数据:每年超千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叠加百万级硕士生和近十万博士生,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高素质群体。
11
然而就业体系并未同步升级,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跃升至59.6%,上大学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大众化的教育路径。
12
这本应是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的里程碑,却在输出端遭遇瓶颈。
![]()
13
就像一家工厂全面升级生产线,生产出大量精密仪器,但下游销售渠道却没有相应扩展,最终只能让高科技产品摆放在普通货架中低价出售。
14
更令人唏嘘的是“学历通胀”的持续蔓延——原本中专即可胜任的行政文员岗位,如今企业招聘动辄要求硕士优先。
15
35岁更被划为职场分水岭,无论经验多么丰富、能力多么突出,一旦跨过此线,简历往往石沉大海。
16
在此背景下,国家耗时二三十年、投入数十万元财政资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不得不与初中学历者竞争送餐订单,这早已超出“大材小用”的范畴,实则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17
有人将问题归咎于“大学生太多”,但这口锅不应由人才承担,症结不在供给过剩,而在供需错配。
![]()
18
本土人才的
19
每当谈及“引进海外专业人员”,总有人强调“我国急需高端人才”,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20
早在2021年,中国在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已超越美国,位居全球首位。
21
从1978年至2019年,累计656万名留学生中,超过86%最终选择回国发展。
22
这些人既具备国际视野,又掌握前沿技术理念,同时心怀家国情怀,堪称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
23
再看国内自主培育的人才成果,同样令人自豪。
24
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核心专家中,90%以上均为新中国成立后自行培养的专业人才。他们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依靠算盘与手稿推演公式,硬生生构建起国家的核防御体系。
25
如今中国的航天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8岁,比NASA年轻整整15岁。正是这群年轻人夜以继日攻关、反复试验验证,将北斗导航组网、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站建设等宏伟蓝图逐一实现。
![]()
26
不少人常以美国的“全球引才模式”作为参照,却忽视了其背后的本质差异。
27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采用的是“竞技淘汰”机制,吸引世界各地精英前来竞争,最终筛选出最强个体留下。
28
但该模式暗藏“玻璃竹天花板”:亚裔在科技企业中占据逾三成技术岗位,担任高管的比例却不足1%。
29
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民族国家,文化基因强调的是“代际延续”而非“零和博弈”。
30
我们无需依赖“养蛊式”的激烈筛选来获取顶尖力量,因为我们本身就具备孕育杰出人才的深厚土壤。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专业人士,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对事业的使命感,是外来者难以复制的情感纽带。
![]()
31
把功夫下在“盘活存量”上
32
既然人才储备充足,破解困局的关键便在于:不必一味追求“外部输入”,而应优先激活内部的“人才富矿”。
33
首要任务是打破根深蒂固的“学历等级观念”,借鉴德国与瑞士成熟的双元制教育体系。
34
在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无高低之分,企业深度介入职校课程设计,学生边学习边实训,毕业即能胜任岗位需求。
35
高级技工收入常高于一般白领,社会尊重度也相当可观。
36
我国完全可以引入此类机制,让不愿走学术路线的学生能在技能赛道上实现自我价值,避免盲目挤入高考独木桥,最终面临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
37
其次必须彻底推翻“35岁年龄红线”,职场不该沦为青春竞赛场,而应成为能力展示台。
![]()
38
一个人在35至45岁之间,往往是经验积累、身体状态与责任感最为均衡的黄金阶段,将其排除在职业发展之外,不仅是对个人潜力的漠视,更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损耗。
39
引进境外人才并非不可行,但必须聚焦真正稀缺的领域:例如芯片制造领域的尖端工程师、高端医疗设备研发的核心科学家,这些短期内难以本土化培养的“塔尖型人才”,值得积极引进。
40
同时应大力欢迎心系故土的海外华人精英回归,他们熟悉中国市场环境,理解中华文化逻辑,归来后能够迅速融入并发挥作用。
41
但绝不能为了表面国际化而降低门槛,大规模引入普通外籍本科生。放着国内2.18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不用,转而引进同等甚至更低水平的外国毕业生,这不是“引才战略”,而是典型的资源配置失误。
![]()
42
结语
43
事实上,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智慧的头脑与勤奋的双手。
44
当前面临的挑战,并非人才匮乏,而是尚未为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华的舞台。
45
与其耗费精力探讨如何吸引外来者,不如脚踏实地改善制度环境:让职业技术人才活得有尊严,让中年从业者看到希望,让有能力者获得施展平台。
46
当每一位人才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届时所激发出的社会动能,必将远超任何形式的“人才引进政策”所能带来的效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