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最近网络上围绕“杨振宁遗产”的种种传言,实在令人愤慨!
一会儿炒作翁帆分得了多少家产,一会儿又污蔑杨先生回国是为了敛财谋利。
可真相恰恰相反——杨先生多年来将清华所授年薪悉数捐出,而翁帆的付出更让人动容……
![]()
百万年薪一分不留,累计捐款逾2000万
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到清华大学执教。鉴于他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与卓越成就,学校为他设立了每年100万元的薪酬标准。
这在二十年前堪称天文数字,足以在北京购置一套高端住宅。但他从领薪之日起,便未取分毫,全部汇入清华高等研究院专项账户。
曾有人私下议论“不过是作秀罢了”,可谁又能坚持表演长达二十年之久?
即便年过九旬逐渐淡出教学一线,这笔捐赠始终未曾中断,持续支撑着科研事业的发展。
![]()
除了固定收入,他还毅然出售了位于美国纽约的私宅。
那栋房子承载着他与已故夫人杜致礼数十年的生活点滴,墙上挂着诺贝尔奖颁奖现场的照片,书柜里珍藏着与爱因斯坦等巨匠交流的影像资料,每一处都镌刻着回忆。
但他没有迟疑,房屋成交后立即将100万美元全数捐给清华,并特别强调:“这笔钱要用于支持青年学者的研究工作。”
就连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奖金,他也拿出相当一部分投入公益。
这些资金本可留给后代安享生活,他却坚定表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更需要它。”
![]()
加上各类捐赠项目,多年来他与翁帆共同向清华大学提供的资助总额早已突破2000万元人民币。
更值得敬佩的是,他不仅自己倾囊相助,还主动为清华筹措资源。
早在1997年,清华筹建高等研究中心之初,经费极度匮乏,连基本实验设备都无法采购。
当时杨先生仍在海外任教,一边承担繁重讲学任务,一边凭借其国际声望四处奔走。
他亲自拜访华人企业家、联络海外学术组织,反复阐述中国基础科研的战略意义,最终成功募集超过1500万美元的外部资金。
这样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科技振兴的学者,竟被说成“回国养老享清福”,良知何在?
![]()
别墅属清华所有,翁帆的居住安排饱含深情
网上争议最激烈的所谓“清华别墅”,实际上自始至终产权归属于清华大学。
这是校方专为杨先生设立的工作用房,坐落于清华园内,三层小楼配以庭院,便于日常办公及接待来访学者。
杨先生入住之时即清楚知晓:仅有使用权,无权处置房产本身。
![]()
后来有声音煽风点火,称“翁帆企图独占别墅产权”,实则完全背离事实。
早在2018年,杨先生就已完成遗嘱公证:个人存款、知识产权收益等资产,全部由与杜致礼所育三名子女继承;唯独为翁帆设定了一项特殊权益——终身居住权。
这意味着只要翁帆健在,便可继续安居于此,但房屋所有权永远属于清华大学。
有人感叹“翁帆吃亏了”,但他们未曾体会杨先生的深意。
![]()
两人年龄相差达54岁,他对未来早有清醒认知:自己离去之后,翁帆独自面对人生难免艰难。
北京生活成本高昂,房租居高不下,留一个稳定居所,只为让她不必为栖身之处忧虑。
他无法转让产权,因房屋本非私产,也不愿违背原则;但他尽己所能,在制度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保障。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在遗嘱中明确写明:自己身后,翁帆有权自由再婚,不受任何约束。
![]()
他从未试图以婚姻捆绑对方人生,反而处处为其长远幸福铺路。
那些指责翁帆“贪图财产”的言论,看到这些细节后,是否还能说得出口?
多年来,她陪伴杨先生审阅论文、修改讲稿、协助授课、接待访客,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若真为金钱而来,早该转身离去。
![]()
是时候停止谣言了,请别再用恶意消耗一位世纪大师
关于杨先生的误解从未停歇:有人说他归国只为安度晚年,可他在八十多岁时仍坚持站在讲台上授课。
有人诋毁翁帆动机不纯,可他们相守相伴已走过十七个春秋。
![]()
杨先生百岁寿辰时发表的重要演讲,每一个段落都经过翁帆逐字推敲和润色,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绝非虚假关系所能维系。
最荒谬莫过于所谓的“遗产阴谋论”,声称翁帆耗尽青春却一无所获。
事实上,夫妻二人早在婚前便完成财产公证,翁帆从未主张或期待获取额外利益。
她选择与杨先生共度余生,源于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与相互理解。
杨先生曾深情表示,翁帆是“上帝赐予我生命最后的礼物”;而翁帆回应,她珍惜这份宁静而充实的生活。仅此而已,足矣。
![]()
杨先生一生不仅在理论物理领域留下不朽贡献,更帮助国人建立起科学自信,打破长期存在的“技不如人”心理阴影。
他捐献的不仅是巨额资金,还包括2000多件极为珍贵的手稿、往来书信、历史照片与音像档案。
这些文献凝聚着他毕生的学术思考,是留给未来科研工作者的无价宝藏。
我们能否少一些猎奇窥探,多一些对奉献者的尊重与铭记?
结语
杨先生的捐赠真实存在,翁帆的居住权也确凿无疑。
那些惯于恶意揣测的人,是时候放下偏见了。
大师的人生格局,岂是几句流言蜚语所能玷污?
愿社会多一份敬重,少一点八卦,让真正的奉献被看见、被传扬、被世代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