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若您希望更便捷地参与讨论与分享,请点击一下“关注”,这将为您带来更加独特的互动体验,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融合个人观点撰写而成,属于原创性文字。文中已明确标注信息来源及截图依据,敬请知悉——在继续阅读前,为便于交流与传播,诚邀您点击“关注”,我们将持续提供深度解读,感谢您的认可与鼓励!
自中国对稀土资源实施出口管理以来,西方多国接连采取各种应对举措,动作频频。荷兰因强行干预中国安世半导体事件而遭受反制后,德国非但未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不仅单方面取消原定高层访华行程,还在台湾问题上发表挑衅言论,其言行之失度,较之荷兰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
面对政府的激进姿态,德国舆论界亦掀起反思浪潮。德国资深记者加博尔·施泰因加特于主流媒体“焦点在线”刊发长文,直言不讳地批评当前外交走向:“我们曾把中国当作合作伙伴,如今却视其为战略威胁;过去我们钦佩它的崛起,现在只剩下恐惧。我们不再认为中国有益,而是将其定义为风险源。”
![]()
在这篇评论中,施泰因加特将矛头直指德国现任外交部长瓦德富尔,指出其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缺乏理性与远见,外交策略近乎混乱。
事实上,这一评价并非空穴来风。瓦德富尔自今年5月就任外长以来,屡次发表针对中国的争议性言论,其态度之强硬、措辞之偏激,与其前任稳健务实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广受国内外质疑。
![]()
上任仅三个月,8月17日,瓦德富尔便在柏林公开指责中国在台海、东海以及南海的正当维权行动,并荒谬地宣称这些行为“危及欧洲安全”。这种逻辑令人匪夷所思——中国在自身主权范围内的活动,竟被描绘成对遥远大陆的威胁。
稍有判断力者皆可看出,此举实则是为了博取国际关注,试图通过刻意渲染“中国威胁”来提升德国在欧美阵营中的存在感,哪怕牵强附会也在所不惜。
![]()
不仅如此,瓦德富尔还多次污名化中国的经贸政策,声称中国实行所谓“不公平贸易”,严重冲击了欧洲产业生态。然而现实是,2025年上半年德国GDP增幅仅为0.5%,制造业已连续三个季度呈现负增长。
面对国内经济疲软,这位外长并未深入剖析结构性困境,也未提出有效振兴方案,反而将责任归咎于中国,企图以转移矛盾掩盖治理乏力的事实。
![]()
瓦德富尔的极端言论并未止步于此。8月18日,他在访问日本期间,与日方外相岩屋毅共同主持所谓“日德战略对话”。会谈中,两人相互呼应,联手对中国施压,尤其针对台海局势,妄称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更令人震惊的是,瓦德富尔当场抛出一项名为“八国反华联盟”的构想,意图拉拢德国、法国、英国、波兰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排华集团,对中国实施联合围堵。
![]()
然而这一计划尚未落地便遭遇冷遇。澳大利亚明确表示拒绝与中国脱钩,法国和波兰亦无意加入此类对抗性组织。最终,该倡议胎死腹中,成为一场外交闹剧。
紧接着在8月19日,瓦德富尔又现身美军横须贺基地,在此高调宣称“任何边界都不应通过武力改变”,言辞之间影射台海问题,摆出一副“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姿态。
![]()
就在他四处奔走、极力挑动他国与中国对立的同时,德国本土企业却正加速向中国市场布局。原因显而易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更是德国车企的生命线。数据显示,德国每售出三辆汽车,就有一辆销往中国。
大众、宝马、奔驰等巨头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力求稳固市场份额,这与瓦德富尔的敌视立场形成强烈反差。
![]()
更耐人寻味的是,瓦德富尔此前曾宣布将于26日访华,引发广泛关注。但在出发前两天,却突然宣布推迟行程,理由含糊不清。
此次访问原本肩负重大使命:协商解决芯片供应短缺及稀土材料审批等问题。自从安世半导体事件后,中方暂停了部分高端汽车芯片的对外出口,作为汽车产业强国的德国深受其害,多家整车厂因缺芯被迫减产甚至停产。
![]()
正因如此,德国工商界对此次访华寄予厚望,代表团中还包括多家汽车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期望借此推动实质性合作。
然而,瓦德富尔在临行前再度就台湾问题发声,高调宣称“反对以武力手段改变现状”,此举严重触碰中国核心利益底线。
![]()
中方随即回应称时间安排难以协调,即便成行,也只能由王毅外长短暂接见。更为关键的是,连随行的企业代表也主动退出,不愿与其同行,担心政治表态影响商业合作前景。
瓦德富尔的一系列操作,不仅损害了外交信誉,也令德国商界蒙受潜在损失。
![]()
他的外交方式引发了德国知识界的深刻反思。施泰因加特在其文章中不仅痛批瓦德富尔“脱离实际、情绪主导决策”,更进一步揭示了德国外交转向的根本原因:并非中国发生了变化,而是德国看待中国的心态已然扭曲。
他指出,这种转变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定位认知的逆转——过去中国被视为共赢伙伴,如今却被贴上“系统性竞争对手”的标签。
![]()
其次,在情感层面,昔日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赞赏已转变为焦虑与防备。德国社会开始担忧中国超越自身,甚至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滋生遏制心理。
简而言之,曾经那个“有价值的合作对象”已被重新定义为“需要防范的潜在威胁”,这种思维转换直接导致政策走向对抗化。
![]()
施泰因加特撰文的目的,不仅是表达个人忧虑,更是替广大理性民众发声。他希望通过这篇批判性文章唤醒德国政界的清醒意识:唯有正视中国的实力与发展模式,放下傲慢与偏见,主动学习而非排斥打压,才是德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然而,鉴于当前德国对华认知日益固化,此类声音能否真正产生影响力,仍充满不确定性。
![]()
可以预见的是,若德国继续坚持当前这种背离现实的对华策略,其经济衰退趋势恐将进一步加剧。上半年仅0.5%的增长率或许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或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施泰因加特的文章意义不止于警醒德国,更是向整个欧洲发出呼吁:倘若欧洲持续将中国视为“必须惩罚的对手”,而不是“值得借鉴的榜样”,那么最终陷入停滞与孤立的,绝不会是中国,而是欧洲自己。
![]()
合作共赢才是时代主旋律,封闭排他终将自食其果。希望有关国家能够早日认清这一基本事实,回归理性对话轨道。
![]()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扬之:“学习中国,而非惩罚它”,德媒的这番自我批判有何隐喻?
![]()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超级外交灾难”!德外长访华前行为遭猛批
信息来源:环球网 德国外长推迟访华引发巨大争议,德议员批其发出“不良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