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汉称帝,让曹丕在权力体系上占据了顶端优势。
过去曹丕刚即王位时,“曹丕+颍川士族”,很难摆平“曹植等竞争者+宗室”的势力。
因为曹丕根基不稳,控局能力不强,外加颍川士族手中没有兵权。所以曹丕占不到什么优势。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篡汉称帝让曹丕在身份上远超曹植等竞争者,无人再有资格跟他作对。
曹丕可不是像汉献帝刘协那样的空架子。在颍川士族支持下,他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
依托颍川士族的实力,曹丕这个新皇帝具备了极大的号召力。
在曹丕主导的新体系下,听话就给加官进爵,不听话就召集天下兵马讨伐之。
一番“胡萝卜+大棒”下来,强势的宗室纷纷俯首听命,地方军阀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理由很简单,就算宗室将领和地方军阀不大想买曹丕的账,但架不住他们手下那帮太想进步的兄弟。
高级职位和高端资源,全都集中在曹丕那。跟着曹丕走才有肉吃。
可以说,在称帝之后曹丕才真正开始控局。
当然,曹丕是个相当务实的人。他不满足于天子的头衔,他更在乎手中实实在在的权力。
他急需要获得和天子地位相匹配的权力。而不是成为宗室、军阀们联盟的召集人,更不是颍川士族操纵下的傀儡。
为了将权力做实,曹丕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
曹丕是如何从强势的宗室手中夺得权力?在同时削弱宦官、外戚势力的背景下,他如何有效实现权力的分配与均衡,避免沦为颍川士族的傀儡?
![]()
曹丕的集权之路
曹丕的集权之路,类似于滚雪球。
刚开始,他的掌控力几乎不出宫门。
曹操一死,军政两套体系就开始崩溃了。
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220年曹操刚死,朝野动荡不安,洛阳城头闹兵变。
靠颍川士族领袖司马懿出手,才稳住了阵脚。
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
可见曹丕的实力存在明显不足。
大家都玩过贪吃蛇,小蛇要成为大蛇,就要从吞身边的小格子开始。
曹丕想法也类似,他将眼光投向了外戚和宦官。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东汉末期的权力体系。
东汉朝廷是三驾马车,导致中后期士族、外戚、宦官三方尾大不掉。最后君主被彻底架空成傀儡,而三驾马车相互倾轧直至拔刀相向,最后三方都元气大伤,作为核心支撑力量的他们,再也不具备控制天下的实力,汉朝由此崩盘。
所以曹丕认为对曹魏来说,自然就得尽量避免内部纷争。但怎么减少纷争呢?
曹丕想到的办法是将所有相关势力统统削弱一圈,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上。
1、严禁宦人干政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两项新政:其一,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其二,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
诸署令不满六百石,离两千石的太守都还远。宦官就彻底成为了皇帝身边端茶送水的奴仆。这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
为了将这项政策固定下来,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命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珍藏于石室之中,成为一项铁律。
2、削弱外戚
曹叡削弱了后宫和外戚。
曹丕颁诏:“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茅土之爵。”
曹丕认为后宫参与政务,容易引起混乱。所以明确要求群臣不能再向太后奏事了。并且外戚不能担任辅臣之职,也不能受封王、侯一类的爵位。
此时宦官和外戚本来就根基不牢,对曹丕根本没有还手之力。通过打压他们,后宫、都城,外加南北两军的中央军等的控制权,便大多落入曹丕手中。
曹丕一下硬气了许多。
![]()
宦官势力由此退场
当然这些还远不能让曹丕满意。
削弱宗室势力,才是曹丕改革的深水区。
曹丕很清楚,要搞定宗室势力,少了颍川士族的支持可不行。
所以必须得让颍川士族站他这边。
于是220年曹丕采纳了颍川人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对汝颍集团进行笼络。
过去察举制,选才的权力在地方长官手中,这造成地方豪强的崛起,天下一盘散沙。
而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原先的察举制,它将人才评价、选拔的权力集中到朝廷。所选拔的人才是几品,朝廷说了算。
而朝堂上则是颍川士族的主场。所以选人用人基本上被颍川士族所把持。
举个例子,比如东汉时袁绍的家族号称四世三公,但袁氏并没有掌控人才选拔的权力。但有了九品中正制之后,朝中的颍川士族便可以通过中正官来干预朝廷人才选拔。
这样地方性的士族,便从制度上失去插手人才选拔的机会。此外,在朝堂上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庶族寒门和新官僚也被边缘化。当然这也包括掌控兵权但在朝堂上存在感不强的谯沛集团。
谯沛集团出生于庶族,不像汝颍集团那样有数代的人脉、资源积淀,因为曹丕偏爱的原因,谯沛集团在朝堂上渐渐失去了话语权。
他们便在九品中正制之中沦为被边缘化的群体。
通过设立九品中正制,曹丕一石二鸟:
通过将人才选拔权转让给颍川士族,从而获得了其充分支持。
通过边缘化谯沛集团,曹丕不仅减少了威胁,也得到了大把的权力。
![]()
倡导九品中正制的陈群
得到权力并不是终点。
因为集中权力之后的弊端显而易见,会导致各项事务的增多,君主很可能会忙不过来,经常要熬夜。比如秦始皇集权之后,每天都得看200斤竹简约20万字,然后逐一批复。这么大的工作量让秦始皇不堪重负,最后干脆撂挑子去巡游天下,把大小事务都甩给赵高了。
曹丕想避免秦始皇的困境,同时也不想把过多的权力转让给颍川士族,以免让颍川士族过度膨胀,成为皇权的威胁者。
该怎么办呢?
曹丕便设立了中书省,安排了一帮无权无势的士人帮他托管政务。
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
让中书省的那帮小年轻享受打工人的待遇却要操着本属于王爷的心。可干出了啥成绩,都得归功于君主。
这些人多属于技术官僚,手中并无实权,所以极为稳定。
比如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刘放、孙资。曹操刚受封魏王时,两人就已担任秘书郎。曹丕设中书省后,两人成为了骨干力量,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他们还掌管机密。等到曹叡继位,刘放、孙资都加散骑常侍,进爵刘放西乡侯,孙资乐阳亭侯。
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在朝廷的中枢从事秘书工作将近二十年,即便有功受赏依旧是不挪动位置,只是给他们提升官职和待遇。
就这样,中书省刘放、孙资这样一帮人,一直负责曹魏军政、机要事务的托管,保持了核心权力运行的平稳性。
这是一台精密的权力机器。经过曹丕的设计,曹叡的巩固加强后,其实际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
哪怕是新任曹叡成为新一代掌门人,但是中书省依旧默默无闻地在其身后掌控着帝国的权力。即便曹真、曹休、司马懿和陈群联手,都无法撼动中书省,以及其背后的皇权。
曹丕通过一番改革,巩固了皇权,并平衡了各方势力,为新生的曹魏赢得了一个良好开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