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吴昌硕 丙辰(1916年)作 玉环真态 立轴
作者:吴昌硕 (1844~1927)
创作年代:丙辰(1916年)作
尺寸:138×66.5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玉环真态。子振仁兄大雅属画。丙辰八月吴昌硕。
钤印:俊卿之印、昌硕、虞中皇。
![]()
《玉环真态:吴昌硕1916年设色牡丹的东方美学与跨国对话》
一、晚年杰作:金石笔墨与浓艳设色的交响
1916年(丙辰年),时年72岁的吴昌硕正值艺术巅峰期,其创作的《玉环真态》立轴(138×66.5cm)以设色纸本为载体,展现了典型的“缶庐风格”。画面主体为六朵盛放的牡丹,以“玉环”喻其丰腴之态,呼应杨贵妃的古典意象。吴昌硕将金石篆刻的苍劲笔法融入花卉创作,枝干以枯笔焦墨勾勒,花瓣则用浓艳的西洋红与胭脂点染,形成“枯润相生”的视觉张力。钤印“俊卿之印”“昌硕”“虞中皇”不仅作为作者标识,更以朱砂色块平衡画面构图,体现其“印从书出,书从画入”的艺术哲学。
题识“子振仁兄大雅属画”揭示了作品的社交属性——为友人定制的文人雅赠。此类作品在吴昌硕晚年创作中占比颇高,既满足市场需求,亦传递其“以画养心”的文人价值观。同期类似作品如《富贵神仙图》(181×47.5cm)亦可见其对牡丹题材的偏爱,但《玉环真态》更突出虚实布局:右侧花团密集,左侧留白题跋,形成“对角呼应”的动势,暗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传统美学法则。
![]()
△吴昌硕 丙辰(1916年)作 玉环真态 立轴(局部)
二、跨国合作:中日艺术交流的实证
《玉环真态》的独特价值还体现在其跨国性。1916年至1919年间,吴昌硕与日本汉学家长尾甲合作完成同名双幅对轴《玉环真态·书法》。吴绘牡丹,长尾甲三年后另纸题写七言绝句草书,日本装裱大师山本竟山题签并制作桐木盒。这一组合成为近代中日艺术对话的典范:吴昌硕的金石派绘画与长尾甲的帖学书风碰撞,而山本的装裱工艺则赋予作品“跨文化物质性”。
此类合作源于20世纪初日本对吴昌硕艺术的推崇。日本藏家如梅舒适(旧藏吴昌硕《松涛白云图》)积极收藏其作品,而吴氏画作中“以书入画”的笔法亦影响日本南画革新。值得注意的是,《玉环真态》与齐白石《红莲》虽分属不同流派(吴氏重金石气,齐氏显木匠刀功),但二者均通过跨国传播重构了东方艺术的国际形象。
![]()
△吴昌硕 丙辰(1916年)作 玉环真态 立轴(局部)
三、市场定位与学术价值
在艺术市场中,《玉环真态》系列作品屡创高价。北京保利2012年拍出的吴昌硕、长尾甲合作对轴成交价达45万至65万元人民币,而单幅《玉环真态》在2025年雅昌拍卖中估价38万至58万港元。其价值支撑点包括:
- 稀缺性:吴昌硕1916年牡丹题材存世量有限,且跨国合作版本更罕;
- 著录清晰:作品多次出版于《墨美》《蜗庐宝笈》等权威刊物;
- 递藏有序:部分版本经吴昌硕四世孙吴超鉴定,或为萧退庵旧藏。
学术层面,该作是研究吴昌硕晚期风格转型的关键案例。1916年后,其牡丹画逐渐弱化徐渭、朱耷的冷逸,转向“雅俗共赏”的浓丽色调,反映海上画派的市场适应性。而题识中“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的当代注脚,则暗示了吴昌硕对后世艺术家(包括齐白石流派)的深远影响。
结语:一朵牡丹的两种生命
《玉环真态》既是吴昌硕个人艺术语言的凝练,也是东亚艺术网络的历史节点。它以牡丹为载体,连接了文人雅集、跨国贸易与美学革新,最终在百年后的今天,仍以其“金石写艳色”的悖论魅力,持续引发东西方的共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