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外文版《中国画报》准备新开一个美术版面。
编辑部遇到一个难题:向世界介绍中国绘画,开篇之作该选什么?
他们请教了当时的中央美院院长,对方毫不犹豫地说:“王叔晖的《西厢记》!”
![]()
《西厢记》- 惊艳
上世纪连环画群星闪耀,金哥曾陆续跟大家聊过、、、等大家。
不难发现,他们都是男性。
而2023年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限制出境的107位艺术家名单》中,出现了唯一一位工笔画女画家。
她就是王叔晖。
![]()
《寂寞嫦娥舒广袖》
今年,连环画出版社40周年展览的主视觉海报,用的也是她的作品。
![]()
这位屡次被历史选中的女画家,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凡魅力?
![]()
《雅乐》
01
一部西厢,三夺大奖,
40年,她从国内火到国际!
聊王叔晖,必谈《西厢记》。
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艺术巅峰,更是中国连环画史上绕不开的经典。
著名的工笔画大家、美术理论家潘絜兹曾这样评价:“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名剧百世并传的。”
一句话,将其尊立于不朽之列。
![]()
《西厢记》- 和诗
1953年新中国《婚姻法》颁布,为了宣扬女性自主恋爱与婚姻自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创作《西厢记》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
于是,四条屏版的16幅工笔重彩画应运而生,夺得了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造评奖“绘画一等奖”。
专家评价其:人物形神生动,环境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瑞丽,线条流畅刚劲,让人百看不厌。
![]()
![]()
![]()
![]()
《西厢记》-借厢、闹斋、匪惊、赴宴
(左至右,上至下)
早期的仕女图头部较大,显得人物羸弱清瘦。王叔晖的《西厢记》则突破了这种审美局限。
她笔下的崔莺莺体态匀称,面容圆润,仪态舒展,美而不媚。在写实中略作夸张,既延续了唐代仕女的雍容遗韵,也一扫明清画面的颓靡之风。
![]()
初遇(局部)
![]()
和诗(局部)
此次连环画四十周年展选用的《听琴》一幅,尤为精妙。
![]()
《西厢记》- 听琴
细竹微斜,裙带轻飘,崔莺莺侧身倾耳,沉浸于越墙而来的琴音之中。
画面静中有动,人物灵动自然。
![]()
听琴(局部)
人物造像,重在“传神”。神到了,“戏味儿”就浓了。
这也是为何,看王叔晖的《西厢记》,不啻于欣赏一出生动的折子戏。
她以丹青为台词,以构图做场次,融汇中式线描与西方透视,将观者悄然引入那个月色溶溶、琴声袅袅的西厢世界,与人物同悲同喜。
![]()
![]()
![]()
![]()
![]()
![]()
《西厢记》- 传简、赴约、赖简、相思、问病、拷红
(左至右,上至下)
无论是“佳期” 的娇羞, “赖婚” 的怅惘, 还是“长亭” 的缱绻,崔莺莺眉宇间、姿态上的微妙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
![]()
![]()
《西厢记》- 佳期、赖婚、长亭
(上至下)
一位深受礼教束缚又渴望自由爱情的相国千金,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楚楚动人。
![]()
![]()
佳期(局部)左 长亭(局部)右
还有张生的痴、红娘的灵、老夫人的横,各得其神,角色每一亮相,性格与身份便跃然纸上。
![]()
![]()
![]()
![]()
没过几年,她二次提笔,将《西厢记》拓展成了128幅白描连环画。
传统“十八描”技法被运用得出神入化,线条正侧顺逆,提按转折,轻重徐缓随着感情而起伏。
抑扬顿挫,极富韵律。
![]()
![]()
![]()
![]()
该作品在莱比锡国际书展捧回了金质奖章,让中国工笔画登上了世界舞台。
可惜文革时,118幅原稿被毁,目前仅存10幅藏于中国美术馆。
![]()
此后数十年,从条屏年画、工笔重彩本到特种邮票,王叔晖的《西厢记》版本迭出,
其中,应国家邮电部之邀创作的《西厢记》邮票,更是在海内外掀起收藏热潮,被日本集邮杂志评为当年的“中国最佳邮票”。
![]()
![]()
![]()
![]()
《西厢记》T82 特种邮票
分别为:惊艳、听琴、佳期、长亭
(左至右、上至下)
至此,王叔晖三画《西厢》,但又次次不同。
她曾幽默地比喻:“头伏饺子,二伏面。总叫人看一样的那不叫创作,叫欺骗观众。要有变化和创新,大家才喜欢。”
那时,海内外读者的来信总是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家里运,门庭若市之景,丝毫不逊于今日顶流明星的应援现场。
古稀之年深居简出的她,一不小心红透了半边天。
02
一夜变天!
从官宦千金到卖画女郎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王叔晖笔下的人物,从脸颊到眉弓总染着一抹朱膘色,像极了京剧里的旦角妆容。
![]()
王叔晖仕女图
![]()
《洛神图》
这种独特的习惯,大概源于她自小刻在骨子里的戏瘾。
1912年王叔晖生于天津,父亲和几个伯父都是当官要职,家境优渥。
长辈们大多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故而王叔晖只在天津上过两年小学,平时最多在家里学学汉语。
![]()
《戏鹦图》
小时候她看戏入了迷,动了报考戏班子的心思,幻想当个行走江湖的女侠。
但大家族岂容“戏子”辱没门风?便给她剃了光头,关在屋里学女红。
![]()
戏看不了了,她就转头捣鼓起了笔墨纸砚和小人书。父亲为了拴住她的心思倒也舍得买。
没老师教,她就临摹报纸、火柴盒、月份牌上的画,见啥画啥。后来觉得临摹不过瘾,便躲在角落偷偷描摹家里来的客人。
![]()
一日,一位客人偶然瞥见她的画作,端详良久,道:“送孩子去学画吧,或许将来会有出息。”
就这样,15岁的小叔晖经亲戚吴光宇引路,进入了中国画学研究会。
跟着周肇祥、徐燕孙、吴镜汀、孙诵昭等名家学习,得到了大量临摹古画的机会,天赋彻底绽放。
![]()
《教子图》
会长周肇祥(养庵)曾在王叔晖的一幅临摹作品上题字:闺秀中近百年无此笔墨。
可见其评价之高。
![]()
《贵妃上马图》
![]()
![]()
局部
然,命运无常。
父亲因工作纰漏被免职,竟携家财与姨太太一走了之。
一夜家道中落,为了照顾母亲和弟弟,昔日的官门千金开始了卖画生涯。
![]()
时局动荡,卖画维生又谈何容易。
为了赶订单,她常常日夜伏案,饿了啃饼子充饥,困了抽烟卷提神,一抽就是五十来年。
这一番磋磨,倒是让她练就了不错的笔下功夫,被友人形容:“身躯瘦弱,腕臂强健。”
![]()
《汉明妃》
那时她的画在荣宝斋尚算卖的不错的。
一次,她画了一幅四尺的《仙鹤图》,随口标价四十大洋,结果刚挂出就被买走了,买家价都没还。
但“肉包子打狗”式的赖账情况也时有发生,有时一根萝卜便是一日口粮。
到1949年北平解放,37岁的王叔晖体重只有六十斤。
![]()
《美人沐浴图》
“我解放前的生活,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字——穷、忙。想不穷就得忙,忙活半天,还是穷忙。”
![]()
那些年为生存所迫,她的画虽数以千计,却难言艺术追求。直至解放后考入出版总署、人美社,才真正算踏上了创作之路。
随后十数年间,她接连创作《西厢记》《花木兰》《杨门女将》《生死牌》《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连环画,本本发行逾百万册,破受欢迎。
![]()
![]()
![]()
![]()
![]()
![]()
《杨门女将》(上)《生死牌》(中)
《木兰从军》(下)
也正是此时,心有余力的她开始将目光投向另一部古典巨著——《红楼梦》。
03
魂消画案,绝笔红楼!
若论王叔晖最倾注心血的创作,除却三次提笔的《西厢记》,大概就是让她魂牵梦萦的《红楼梦》了。
![]()
1978年《黛玉葬花》
那些年, 她的枕边永远放着一部被翻烂的红楼,只因书中那句“树倒猢狲散”让她感触颇深。
“一面究极奢侈,一面外强中干”的官宦家族,恰恰照映了她过去的盛衰影迹。
![]()
薛宝琴
王叔晖深知这是一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其核心是人物的命运。因此将绝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形象塑造上。
早在1957年,一幅《晴雯补裘》就已惊艳画坛。
红帐内,病榻上,晴雯的单薄身躯与专注神情令人动容,被奉为工笔人物教科书。
![]()
1957年《晴雯补裘》
历经十余年沉淀,她笔下的林黛玉再度令人惊叹。
高鬓朱唇的少女倚坐窗前,神思中透着淡淡哀愁,“弱柳扶风”但毫无病态,获得人美社同仁的一众赞赏。
![]()
1978年《林黛玉》
至此,她立下目标:十年内画完红楼十二金钗。
为达此愿,她进入近乎苦行的创作状态。
画《元春省亲》,她特意参照《故宫画册》勾勒宫灯纹样,只因元春是宫里来的,灯笼也得有身份。
![]()
1984年《元春省亲》
画服饰,她会泡在戏园描摹古装戏服图案,查阅古籍考据配饰、建筑......准备工作细致到令人惊叹。
她画头发更是一绝,采用轻进轻出、不见首尾的细线勾丝,从淡到浓的墨层层渲染,干后复染,染完再丝……如此反复十几遍,方得乌黑蓬松的效果。
![]()
1984年《迎春》
![]()
1984年《李纨教子》
再加之动辄上百种的色彩,完成一幅画往往需旬月之功。
因此,她花了八年时间才陆续画完宝钗、凤姐、迎春、湘云、元春、李纨。
![]()
1978年《憨湘云醉眠芍药烟》
![]()
1979《滴翠亭宝钗戏粉蝶》
![]()
1981年《王熙凤、平儿》
1985年,荣宝斋和她商议在十月前画完全部十二金钗,出一本红楼人物挂历。这意味着她要连续五个月每月画一幅。
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量,王叔晖欣然答应:“豁出去了!”
谁知没多久,她就在家中溘然长逝。一幅未完稿的《惜春作画》成为绝笔。
彼时距完成红楼十二金钗,还差探春、巧姐、妙玉、秦可卿。
![]()
绝笔《惜春作画》
刚画完《林黛玉》时, 王叔晖说:“得抓紧了,将来我死时,准得有一幅未完成的杰作,也许,我就死在这画案边……”
没成想一语成谶。
一代大师,终生未嫁,无儿无女,73年人生落幕,未留一句遗言。
![]()
2023年,这套《红楼梦》系列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限制出境艺术家名单。
古稀之年时,她曾剖白自己:“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画里的世界。 一张画画出来若是很满意,那个优哉游哉的劲儿就甭提了,如果再有个突破,那就更不用说了。我常想,人的体质、年龄都不是顶重要的,要紧的是你得有一种追求。我追求艺术,艺术也丰富了我。所以对我来说,今儿个不吃饭可以,今儿个没画画就等于白活了一天。”
在王叔晖心中,艺术甚至超越了生命。
![]()
《梅下雅奏》
在她的追悼会上,八位同事联名写下的挽联道尽了她的艺术人生:“将普及者提高,将提高者普及,善始善终真同道也;为红花之绿叶,为绿叶之红花,洁来洁去岂常人乎?”
是啊,她哪里是寻常凡人呢?
她是以 “寂寞”为土壤,用“丹青”做耕耘,深知前路的不易,仍愿耗尽寸心,抵达那通神化境的“一代宗师”。
![]()
《梅花仕女》
-THE END-
“长生殿”系列·艺术明信片(左)版画(右)
盛唐华梦,东方美人
在工笔线条中一起探索中式美学吧!
点进下方超链接购买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