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
10月18日科学巨匠杨振宁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103岁。
消息传出后,也令所有人倍感悲痛
![]()
随后不久,杨振宁的生前好友王宫保出来爆料,10月24日上午9时,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据说杨振宁的墓还紧紧挨着邓稼先。
![]()
也正是在这时很多人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友情,众人想象中的还要深。
![]()
01那时正年少,何惧风浪狂
说起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缘分,早在孩童时期便已经被父母悄然种下。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当时在清华任教,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则是我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
二人之间不仅是同事还是同乡,因为祖籍同是安徽的缘故,两家人也比其他人要来的密切。
![]()
幼年杨振宁
一来二去,两家人便渐渐地熟络了起来。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友谊也由此开始。
在杨振宁的记忆中,那时的清华园就像是一个避风港,在这座避风港中,杨振宁带着小两岁的弟弟邓稼先,自由地生长着,院里的每一棵树他们都一起爬过,每一棵草也一起研究过,除此以外,二人还会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
![]()
幼年邓稼先
邓稼先也是最早知道杨振宁志向和梦想的人。
也正是在那时13岁的杨振宁第一次说出了: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后来,这两位异姓小兄弟前后脚地进入了崇德中学,繁重的课业,不同的年级和班级,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感情。
![]()
他们依旧常常你在一起聊天、玩耍。
崇德中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讨论环境,也培养了二人对科学的共同的兴趣。
二人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一生追求奋斗的目标。
但好景不长。
![]()
邓稼先
1937年的七七事变,打响了日本全面侵华的第一枪,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就此被打破。
在这场家国动荡中,杨振宁和邓稼先也被裹挟着向前,两家人也在先后南迁中断了联系。
曾经欢快的少年时光和无忧无虑的读书经历,也因此被迫中断。
但二人都没有放弃曾经的目标和志向。
![]()
杨振宁
02人生贵在一知己,相知相惜
1941年,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在这里遇到了正在该校的读书的杨振宁,旧友重逢,也让二人欣喜不已。
时间所带来的隔阂,仿佛根本不在二人之间存在一般,二人还是如少时一样亲密无间。
那时的西南联大无论是上课环境,还是所居住的环境都是极差,下大雨时宿舍便一直不间断地漏雨,但二人却并不在意。
![]()
虽然不在同一个年级,但只要有空,二人便会聚在一起探讨物理学领域,偶尔也会在一起在树下同念古诗词。
1945年,杨振宁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三年后邓稼先也赶赴美国留学,只是不同于杨振宁在芝加哥深造,邓稼先进入的是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
杨振宁赴美证
得知这个弟弟来到美国后,杨振宁又惊又喜,虽然二人所在的城市不同,但信件从来没有断过。
对于自己在美国窘迫的生活,邓稼先从来没有对杨振宁说过,但杨振宁还是从其他地方得知了。
为了能让邓稼先专心完成学业,不被外物所过多地打扰,在邓稼先在美深造期间,杨振宁没少给他资助。
![]()
这也让邓稼先铭感五内,多次对自己的夫人许鹿希说:
“杨振宁对我们家是两代人的恩情。”
而对于邓稼先这个小自己两岁的弟弟,杨振宁一直是敬佩的。
![]()
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对人说过:
“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也没有任何的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
而邓稼先也确实担当的起这样的赞誉。
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也如自己的父亲邓以蜇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了他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地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
![]()
03人生岔路口,同道不同途
为了能够救亡图存,邓稼先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读满了学分,并且仅用了23个月便完成了《氘核的光致蜕变》的博士论文。
而那时的邓稼先仅只有26岁,天之骄子、风光无限、少年意气......一切美好的似乎似乎都可以加诸于邓稼先的身上。
因为年龄太小,他也被西方人称之为“娃娃博士。”
![]()
就在所有人以为邓稼先会继续留在美国深造时,邓稼先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
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邓稼先依然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依旧美国的重金聘请,依然决然地回到了中国。
而杨振宁则选择继续留在美国从事物理研究。
曾经亲密无间的哥俩也在这时迎来了人生的分岔口。
![]()
1964年3月23日,为了能继续在物理学领域深耕,杨振宁在经历几个月的煎熬和失眠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
在杨振宁后来的自传中,他回忆道,签署文件时只觉得手上的笔似乎有千斤重。
当杨振宁一笔一划写完自己名字后,一向冷静自持的杨振宁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在异国的街头嚎啕大哭,心中的百般滋味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
消息传回国内后,杨振宁也饱受议论。
有人理解,有人谩骂。
对于外人的不解和谩骂,杨振宁都能理解。
但是来自父亲失望的目光却成为了杨振宁此生的一大痛。
![]()
杨振宁的父亲是一个正直且具有风骨的人,在他的身上有着读书人特有的傲气,他也一直秉持着“有生应感国恩宏”的信条,然而他的儿子却“崇洋媚外”。
在得知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后,这位老爷子气愤地要与杨振宁断绝父子关系。
最终经身边人的劝说这才打消了念头,但对于儿子的所作所为杨振宁的父亲却始终无法认同。=
![]()
在《父亲与我》中,杨振宁曾写道:
“我知道,父亲直到临终前,对于我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悲苦和无助,也让人倍感心酸。
![]()
好在邓稼先一直坚定的相信着这位兄长。
在他给杨振宁的那封信中,能够看得出他对杨振宁的关心和殷切期望。
在他心里应该是期望和自己能和“阿兄”如少时一般,继续并肩作战。
![]()
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
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也如烙印一般深深地印在了杨振宁的心里,让忍不住热泪盈眶,感受到一种灵魂深处的震荡。
这份震荡和热泪盈眶,既有为好友的骄傲,也有为新中国的逐步强大和起步的骄傲。
往后余生,虽然人隔两地,但“兄弟俩”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努力。
![]()
0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1977年杨振宁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
除此以外,他还在美国的《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则《致卡特总统公开信》,呼吁美国政府尽快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此外他还在美国组建了一个“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在他的资助下,前前后后有80多位中国学者来到美国学习,带回去了更先进的技术。
![]()
然而即使做了再多,依旧有不少人因他加入美国国籍一事而心生不满和偏见。
当2003年杨振宁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的生活,回国任教后,有人讥讽他,临到老了老了知道回国养老了。
对于他将自己在清华的住所起名为“归根居”举动,不少人笑话他惺惺作态。
但对于外界的误解,杨振宁从来没有多说什么。
而是带着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物理领域增砖添瓦。
有了杨振宁的加入中国的物理领域也有了肉眼可见的飞跃和提升。
![]()
除此以外,在杨振宁的言传身教下,一颗又一颗的物理领域的新星已经冉冉升起。
2021年是杨振宁的百岁生辰,在演讲会上,杨振宁难掩激动和自信的提起邓稼先对他的“规劝信”。
相较于以往的缄默不语,这一次杨振宁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袒露自己的心声。
![]()
![]()
![]()
他说: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这段时隔50年的跨时空对话,也终于在这一刻打成了闭环。
![]()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杨振宁的苦心。
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施郁对杨振宁的评价:
“他是一名保守的革命者,他以为中国负责的态度,以保守的方式,一步步地推进中国向好的方向进步,向富强的方向前进。”
对于邓稼先,杨振宁始终不曾忘记过,二人的挚友、兄弟之情也令人倍加感动。
![]()
05科学巨匠,国士无双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听闻好友病重,杨振宁急匆匆地从美国赶回来看他。
明明自己是被确诊的一方,但两人的表情却截然相反。
邓稼先笑意盈盈眼中尽是豁达,仿佛患病的人不是他一样,而他旁边的杨振宁虽然也面露笑容,却目带悲痛,脸上的笑容也像是强撑出来一样。
![]()
双方都佯装无事,后来邓稼先因病离世,杨振宁前来八宝山为邓稼先扫墓。
邓稼先的夫人特意将一个蓝色盒子交给杨振宁。
这是邓稼先离世前特意为杨振宁准备的礼物,上面还有邓稼先的亲笔题字。
![]()
杨振宁,许鹿希
上款写着“振宁,致礼存念”
下款是“稼先嘱咐,鹿希赠一九八七·十”
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久久无法释怀,在1993年他亲自为这位好友撰写了《邓稼先》一文,字里行间都是对挚友的深情,读来令人倍感心酸。
![]()
这篇文章也被收录于《语文》课本中,也正是托这篇文章,让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和幼苗,了解到邓稼先的为人和风骨。
![]()
而邓稼先对于这个杨振宁也始终是尊敬和推崇的。
他曾对自己的妻子不止一次地说过:
“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规定每人只能在同一个领域获得一次的话,杨振宁应当再获得一次诺贝尔奖。”
![]()
而邓稼先这番话也在之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因病离世,享年103岁。
在得知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去世后,国际媒体纷纷发文悼念《联合早报》更是充满唏嘘地评价道:“他理应再获一次诺贝尔奖。”
![]()
所以你看,英雄惜英雄,最懂他们的永远他们彼此。
或许正如杨振宁所说:
“稼先是我在中学、大学知心的朋友,我想,他跟我的关系,不只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
![]()
现在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也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据悉,杨振宁的墓就挨着邓稼先。
这也算是圆了曾经二人“共同途”的梦想。
都说朋友贵在相知,有友如此,一生足矣。
![]()
结语
现在的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位科学家虽然都已经离世,但他们的音容相貌和贡献却永远不会被人们所遗忘。
他们所遗留下的学识和精神也会代代传承下去。
国士无双,惟愿英灵安息。
![]()
参考文献
央视新闻,夜读丨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的10个瞬间
![]()
极目新闻,杨振宁逝世后国际媒体纷纷发文,《联合早报》评价:“他理应再获一次诺贝尔奖
![]()
上游新闻,科学家的友谊:杨振宁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与李政道是“最成功的合作者”
![]()
中国军号,杨振宁曾隔空对话邓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