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日本的矛盾现象。我们常听到关于日本的两种相反说法:一种是年轻人哪怕在便利店打工,也能轻松养活自己;另一种是70岁的老大爷还在开出租车谋生。这看起来矛盾,其实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环境里,看待一个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背后藏着三个核心认知差异:对买房攒钱的执念不同,对老龄化社会的体验不同,对养老金够不够花的想象不同。
先闲聊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买房和攒钱的执念。在中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份工作的评价标准远不只是能养活自己,还得能攒下钱,甚至是在城市买房的钱。房子被当成长期定居的终极目标,所以租房在国内常被看作过渡,甚至是买不起房的无奈选择。
但在日本这种高度成熟的经济体,情况完全不一样。因为人口流动大,社会发展稳定,租房成了普遍且合理的选择,年轻人把收入的三分之一花在租房上再正常不过,这在国内很多人恐怕觉得不可思议。
你想,如果把买房这个执念从里面拿掉,单说养活自己,其实在国内哪怕月薪三四千,年轻人也能做到。这种经济驱动力的差异,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对老年人就业的认知,这就是接下来要聊的第二个核心点。
再看第二点,我们对老龄化社会的体验完全不同。我们这代中国人是伴着人口红利长大的,会下意识觉得劳动力过剩是自然规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的老年人就业是什么样?过去国内城镇化率低,很多老年人文化程度、劳动技能有限,只能干低收入的基础工作。
久而久之,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印象:还在干活的老年人多半是生活所迫的底层群体。但日本是深度老龄化社会,常态是劳动力紧缺,不是过剩,而且日本很早就完成了城镇化,老年人群体普遍有一定劳动技能,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宽得多,根本不一定是底层。
换句话说,当社会到处缺人时,一个健康有技能的老年人出来工作,可能不是“不得不”,而是社会给了他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这个机会在劳动力过剩的社会里,本该属于年轻人。
这种对老年人就业的认知差异,也源于我们对养老金体系的不同理解,这是第三个重要议题。在中国,我们对养老金的印象是城乡差异、群体差异特别大,农村老人养老金低,退而不休,继续干农活,好像理所当然,甚至被我们习以为常。
城市里的老人哪怕养老金不算多,通常也不至于要靠打工维持基本生活。所以我们很难相信,日本一个发达国家的城市老人,养老金会不够花。但现实是,我们现在养老金的城乡差异是历史遗留问题,而且正在慢慢改变。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一部分城市老人的养老金也会变得不够用,他们也得退而不休,靠打工补贴生活,这就是所谓“银发红利”的一部分。日本那个70岁还开出租的老大爷,面临的可能就是被动退而不休的现实,这也说明哪怕是发达经济体,养老金体系也面临巨大压力。
所以你看,所有的矛盾和难以理解,都是因为我们没真正设身处地体验对方的社会经济环境,就像20多年前的我们,可能也没法想象今天中国的生育率会降到世界前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