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广州路院区门诊大厅,根据今年中国镇痛周主题“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而开展的多学科义诊吸引了众多市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联合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影像科、胰腺外科等十个科室,为饱受疼痛困扰的患者提供现场咨询与诊疗建议。
![]()
腰背疼痛彻夜难眠,微创联合康复打破困局
52岁的王大爷从事园艺工作多年,每天弯腰劳作超过8小时。三年前出现腰痛,总以为是“累出来的”,贴膏药、吃止痛药成了家常便饭。今年入秋后,疼痛急剧加重,连翻身都困难,夜间频繁痛醒,无法继续干农活。
经检查,王大爷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肌劳损,由于长期延误治疗,已经出现轻度神经压迫症状。孙晓迪副主任医师为他制定“微创消融+规范用药+康复训练”综合方案,并指导其调整劳动姿势、佩戴腰围。三个月后,王大爷疼痛显著缓解,逐步回归正常生活。孙晓迪指出:“很多慢性疼痛患者初期选择忍耐,往往拖到神经受损才就医,错失了最佳治疗窗口。”
![]()
疱疹愈合痛未消,精准干预破解“电击痛”
65岁的张阿姨半年前患带状疱疹,水疱愈合后,原部位却出现持续的烧灼感和“电击般”的疼痛,连衣物摩擦都难以忍受。她体重骤降、情绪低落,辗转多家医院未能缓解。
周晓凯副主任医师诊断其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周晓凯解释:“病毒对神经的损伤在疱疹消退后仍会持续,若不及时干预,疼痛可能迁延数年。”通过口服药物配合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张阿姨的疼痛在两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周晓凯再次提醒,“带状疱疹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50岁以上人群建议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进行预防。现在南京各大社区医院都有半价惠民活动,可提前咨询预约。”
基层诊疗能力不足,疼痛患者陷“忍痛”困境
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3亿,且每年新增1000万至2000万例。然而,公众对疼痛疾病的知晓率仅为14.3%,仅不到一半患者主动就诊。
“慢性疼痛若长期忽视,可能引起神经和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甚至导致中枢敏化,形成疼痛易感体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潘寅兵主任医师指出,目前我国疼痛医疗资源存在“东强西弱、城高乡低”的结构性矛盾。与城市患者相比,农村等基层患者往往由于受限于就医路径和资讯壁垒会延误治疗。
![]()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构建基层疼痛诊疗网络
为破解基层诊疗困境,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近年来持续参与省级疼痛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潘寅兵主任医师表示:“我们正推动构建‘上下联动、高低搭配’的长效培训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目前,该项目已培养数十名结业学员,其中多人成为基层医院疼痛学科带头人。
潘寅兵主任医师表示,在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指导下,在省疼痛基层国培项目引领下,医院将进一步探索疼痛适宜技术在基层的推广路径,推动诊疗模式从“单点孵化”向“全域提质”跃升,助力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格局,为“健康中国”注入持续动能。
通讯员 曾令清 何雨田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