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宁夏频道
人民网银川10月27日电 (记者阎梦婕)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十四五”以来,宁夏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部署要求,聚焦规划引领、政策协同、工程治理、绿色转型四大关键方向,在矿山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不仅让昔日废弃矿坑焕发绿色生机,更通过“生态修复+特色产业”模式打造出多个网红打卡地,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生动实践。
在建生产矿山管理方面,宁夏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与规范治理。先后制定出台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科学划定重点开采区域,合理优化矿业发展布局,明确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内新设矿业权,为矿产资源保护利用筑牢制度根基。同时,坚持绿色开发与综合利用理念,制定《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及煤炭、砂石土、水泥灰岩、非金属等4项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全区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0家、自治区级44家。印发自治区在建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属地、银行、企业三方联合基金监管制度,督促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要求,规范开展生态修复治理。
针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宁夏采取“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的攻坚模式。在完成全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全面核查认定的基础上,将纳入国家数据库的2421个、总面积达1.26万公顷的废弃矿山图斑全部纳入挂账管理,明确治理目标与时限。期间,中卫市、中北部废弃矿山修复示范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实施,同时累计落实自治区财政资金4.51亿元,分年度支持相关市、县(区)实施项目35个,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过持续开展修复,全区已治理销号图斑1194个、6387公顷,正在治理的有1089个、5587公顷,还剩余138个、660公顷,大多位于自然保护区等,以自然恢复为主。
值得关注的是,宁夏创新探索“矿山修复+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路径,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生态修复活力。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意见》,明确赋予矿山生态修复投资主体后续土地使用权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格局。其中,源石酒庄对6000亩采空区进行修复治理,依形就势建造酒庄、引水成湖、打造园区,将废弃矿坑变成了紫色“聚宝盆”,经验做法全国推广;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则依托遗留工业遗址和废弃矿坑,打造“生态修复+文旅”特色项目,如今已成为影视剧拍摄热门取景地和市民休闲打卡新地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