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强化了族群界限、排外情绪和基督教价值观,试图以“美国价值”重塑社会动员框架,短期内将所谓“文化战争”作为赢得中期选举的政治工具,长期则意在确立基督教民族主义对文化话语权和价值主导权的掌控
这场整顿更接近于系统性的“文化清洗”:压缩“觉醒文化”的表达空间,将基督教民族主义打造成唯一合法的国家话语体系
重塑“美国价值”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白人清教徒种族主义宗教思想的回潮,表达的是白人势力对反白人叙事的不满
重塑“美国价值”更深远的目的是在系统性改造社会认知、历史记忆与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确立一套排他性的国家认同和价值体系
这一进程不仅锁定了美国的政策和文化议程,更将影响未来美国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互动模式,其长期影响将超越政权更迭,深刻改变美国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向
文 | 王聪悦
美国国内的价值观冲突并非始于今日,而是长期植根于种族、宗教、性别、阶级、性取向等领域的多重身份标签之争,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从建国时期试图塑造统一国家认同,到当代围绕身份与价值激烈争论,美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叙事、国族叙事。
特朗普入主白宫后,这一矛盾被显著放大,其第一任期以设立“1776委员会”等举措来书写由他认可的爱国主义历史叙事,第二任期则将重塑基督教民族主义价值观推向全面化与制度化,展现出“进攻-清洗-重建”的系统逻辑。
特朗普政府强化了族群界限、排外情绪和基督教价值观,试图以所谓“美国价值”重塑社会动员框架,短期内将所谓“文化战争”作为赢得中期选举的政治工具,长期则意在确立基督教民族主义对文化话语权和价值主导权的掌控。
保守文化锋刃向内
特朗普第一任期对教育和文化领域进行了初步干预,第二任期的策略是通过重组机构与资源来确立基督教民族主义的主导权,主动攻击国内竞争对手的价值观及其倡导的教育内容,清洗相关政策、项目和人员。当下,特朗普政府正依托国家机器和政治资源,力图将美国文化与教育领域塑造成保守派大本营,并在制度层面扭转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政府部门层面,特朗普借助人事安排和机构整改强化对意识形态的直接管控,将行政权力转化为“反觉醒文化”的工具。
他于2025年1月20日签署14151号行政令,要求联邦政府终止、关闭、撤销“多元、公平、共融”相关项目、办公室和职位。迫于此令,国务院、国土安全部、国防部等多个联邦政府机构网站上的相关内容被删除或下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关闭了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负责“多元、公平、共融和可及”事务的办公室,以及负责为该局重大决策提供咨询的技术、政策与战略办公室。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显现出明显的制度性干预特征——以“去制度化”削弱自由派的合法性。
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成为特朗普重塑基督教民族主义叙事的主战场。
他一方面将保守派官员安插在高等教育委员会和州际教育合作项目中,确保政策执行中严格遵循反觉醒路线;另一方面公开将“常春藤联盟”及部分顶级公立大学视为自由派思想的“代名词”,并通过行政权力和立法干预要求大学课程和学术研究必须符合“州价值观”和“美国核心价值”。
2024~2025学年,佛罗里达州责令所有大学审查课程大纲,剔除“违反州价值观”的教学主题。俄亥俄州则出台《高等教育促进法案》,禁止在课堂上将气候变化、性别认同等“有争议话题”作为强制立场进行教学。根据教育部和各州教育办公室的初步统计,迄今已有至少47个州的403所高校有关“多元、平等、包容”(DEI)的办公室或项目发生了“变动”,包括重命名、撤销、职能缩减等。重点波及领域包括性别研究、种族研究、社会公正课程及多样性培训项目。此类制度性干预不仅压制学术自由,更导致教师和学者在科研、教学和公开言论中不得不进行自我审查。
博物馆、国家公园和纪念设施成为另一条“战线”。
特朗普政府要求内政部对联邦层面的展览进行全面的“爱国导向”审查,明确规定所有国家公园和纪念设施必须将解说材料——包括标牌、展板、宣传册、影片与展览牌匾——统一录入联邦数据库,由政府逐项审查其是否存在“贬损美国历史”的内容。这一机制不仅意味着实时监控,也为后续的删改和替换内容提供了制度化通道。
与此同时,特朗普多次点名批评史密森学会的国家非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博物馆“过度强调奴隶制与制度性种族主义”,指责其传播“分裂性叙事”。在高压氛围下,国家公园管理局也被迫调整展陈内容,删减淡化了有关美洲原住民被屠杀的描述,将其重新包装为“美国西部拓展的文明化进程”。这场整顿更接近于系统性的“文化清洗”:压缩“觉醒文化”的表达空间,将基督教民族主义打造成唯一合法的国家话语体系。
![]()
这是 10 月 1 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国会大厦。当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否决共和党提出的一项临时拨款法案,使得迅速结束联邦政府“停摆”状态的希望破灭(2025 年 10 月 1 日摄) 李睿摄 / 本刊
瞄准中期选举
“文化战争”作为基督教民族主义的一种叙事,首先被特朗普政府用来影响中期选举。他刻意将“觉醒文化”、多元化和反种族主义塑造成民主党的“标签”。在他的舆论架构中,民主党的政策不仅削弱了传统家庭与爱国主义,还制造了所谓“反白人”的“政治正确”。特朗普政府这种敌我划分,迎合了部分白人群体,尤其是中下层白人和乡村保守派长期以来对身份政治的不满,从而为共和党动员基本盘提供了燃料。
数据显示,“文化战争”在特朗普和MAGA派既往的政治动员中效果显著。根据晨间咨询公司2023年的调查,在共和党基础选民中,有57%表示他们认为“觉醒文化”是对美国社会的重大威胁。这表明“反觉醒”在共和党阵营内有广泛共鸣,是可被调动的情绪资源。更重要的是,近几次选举结果表明,保守派已经利用“文化战争”将抽象的“身份焦虑”转化为具体的投票行为。2022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在“战斗”最激烈的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俄亥俄州取得显著胜利,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等人更是凭借反对LGBTQ教育、反对DEI政策大幅拉高支持率。2024年大选中,特朗普和MAGA派煽动的相关议题在无大学学位白人和乡村选民中引发高度共鸣。以上情况表明,“文化战争”已成为特朗普和MAGA派稳固选举筹码、维系基层忠诚的关键工具。
特朗普政府发动“文化战争”更是策略性的“议程转移”。面对通胀高企、医疗与教育负担沉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经济社会困境时,特朗普深知这些结构性难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且极易引发选民不满。于是他刻意将公众注意力从复杂的治理难题转移到更具象征性、更能引发共情的价值观对抗上,意图构建一个以白人为中心、以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框架,从而将爱国主义与保守主义牢牢捆绑。这种捆绑不仅为保守派提供了“守护文明”的正当性,还制造出鲜明的“我们VS他们”的对立氛围来实现政治动员。“我们”指传统的、爱国的、勤劳的美国人;“他们”是精英阶层、激进左翼、对传统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的多元文化倡导者。这样的二元对立叙事不仅模糊了经济社会治理责任的归属,还使美国社会的挫败感、焦虑与不满被引向对民主党“左翼议程”的抵制。
“文化战争”短期来看是选举动员工具,它能够迅速调动白人低学历选民、福音派基督徒及部分对身份政治反感的群体,从而为共和党赢得票源;在更深层次上,它也是特朗普政府转移社会矛盾、重塑政治忠诚的博弈策略。通过让选民相信“国家的根基正在被侵蚀”,特朗普不仅强化了自身的政治合法性,也为保守派的长期议程——弱化多元文化、回归基督教民族主义——开辟了道路。
争夺价值制高点长期主导权
重塑“美国价值”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白人清教徒种族主义宗教思想的回潮,表达的是白人势力对反白人叙事的不满。重塑“美国价值”更深远的目的在于争夺文化主导权,在系统性改造社会认知、历史记忆与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确立一套排他性的国家认同和价值体系。它是基督教福音派与“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的深度融合,试图彻底清除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根基,从而在未来数十年内将美国的公共生活牢牢锁定在以白人为中心的基督教民族主义轨道之中。
首先,从多元到单一,重塑价值体系。首要目标是以单一价值谱系为美国社会定调,使美国的国家身份不再以多元共生为基础。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的合法性来源于欧洲文明传统与基督教价值观,而非白人群体、移民、女性和弱势群体的历史贡献则被有意淡化甚至剔除。
其次,从过去到未来,争夺历史解释权。谁把控了对历史的诠释,谁就掌握了政治合法性的根基。特朗普政府在这一点上尤为敏感,它把美国的过去塑造成英雄化的文明史,强调建国精英的伟大贡献,同时刻意回避奴隶制、种族隔离、殖民扩张等记忆。受此逻辑牵引,进步主义的批判性表达被视为“抹黑美国”,对传统的强调则被包装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必由之路。特朗普政府不仅要重塑公众对美国过去的理解,还规定了未来应当如何被构想。争夺历史解释权本质上是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把过去作为合法性武器,为当下的政治斗争和未来的政策方向背书。
再次,从叙事到制度,压缩政策空间。价值体系被重塑、历史叙事被把控之后,相关逻辑便渗透到制度与政策层面。“重塑”不仅会改变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更会通过一整套制度和机制设定公共政策的边界,压缩进步议程的合法性空间。随着文化清洗不断制度化,美国未来的政策讨论将被锁定在基督教民族主义话语框架之内,改革和多元正义的议程将被边缘化乃至污名化。
![]()
在美国马里兰州海厄茨维尔市,联邦雇员排队登记领取免费食品(2025 年 10 月 21 日摄) 李睿摄 / 本刊
重塑美国运行方向
这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社会与意识形态重塑,其深远影响将不仅仅局限于舆论和政策层面,更会延伸至社会结构、代际认知和国家身份建构。
重塑“美国价值”或将进一步削弱美国社会的信任基础。近年来,美国公众对彼此以及对政府的信任度已处于历史低位。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调查显示,仅有16%的美国人相信“联邦政府会做正确的事”,而1960年代该比例曾超过70%。另有数据表明,约63%的民众认为美国人之间的互信程度显著下降。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不断推动意识形态重塑,使公共议题高度政治化、道德化,将进一步加深不同政治阵营之间的敌意。同时,部分群体在此过程中被排斥或边缘化,其对制度的认同将随之削弱。此外,教育和科研机构在政治压力下被迫调整方向,学术自由与知识生产受到压制,将动摇全社会对事实和真理的共识基础。压迫性的政策与言论环境还会激发各类反抗运动的兴起与壮大,强化美国社会的高度对抗格局。
重塑“美国价值”也会改变年轻一代对历史、权利与公民责任的认知模式。随着以白人为中心的价值框架和排斥多元文化的教育与公共机制被长期强化,年轻一代将逐渐形成单一化、保守的社会认知。与此同时还会加剧代际矛盾:代际之间的价值分歧,将成为社会冲突与政治极化的长期隐患。这种深层次的认知分化不仅影响政治参与模式,也可能改变社会信任结构和公共讨论氛围,导致跨代沟通和社会共识的形成举步维艰。
总体而言,这一进程不仅锁定了美国的政策和文化议程,更将重塑未来几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互动模式,长期影响将超越政权更迭,深刻改变美国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