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雪域高原的格桑花,遇见东海之滨的玉兰花开,会交织出怎样动人的自然画卷?当沪藏两地青少年的笔尖,共同描绘生灵万物,又会倾诉出怎样深厚的情谊?10月24日下午,在上海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一场名为 “沪藏同心・种子科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笔记展示活动”的特别展览,用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给出了温暖而有力的回答。
![]()
“沪藏同心・种子科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笔记展示活动”特别展览在沪举行。主办单位供图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学生画展。每一幅展出作品,都来自跨越山海而来的西藏亚东少年和上海同龄人的隔空对话。他们以自然为纸,以观察为笔,记录的不仅是万物生长,更是两地之间文化与情感的深度交融。
自然笔记,是观察,更是交流
来自亚东中学的学生们,用画笔勾勒出高原的牦牛、山间的虫草、翱翔的黑颈鹤;而上海的学生们,则描绘出玉兰的绽放、梧桐的落叶、植物园中的花草鸟鸣。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生物多样性,更成为两地青少年认知与情感交汇的生动载体。
“孩子们笔下的不仅是植物和动物,更是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陌生的好奇、对友情的珍视。”上海植物园科研中心主任肖月娥在主持中动情地说,“这是一次以自然为课堂、以画笔为语言的民族团结实践。”
![]()
一场仪式,一次成长,一份情谊
本次活动在上海市植物学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新联会的指导下,由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与上海植物园联合主办。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在致辞中强调,希望这样的交流能“让自然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互动中茁壮成长”。
颁奖环节中,多位学生的自然笔记作品获得表彰。上海市新联会副会长、市新阶层人士志愿服务团召集人童麟鼓励孩子们继续“用眼睛发现自然之美,用心灵感受科学之趣”。
![]()
科学为礼,情谊为桥
仪式尾声,复旦大学希德书院院长卢宝荣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植物栽培与驯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微报告,以生动的科学故事为同学们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结营礼物”。他从一粒种子讲起,串联起人类与植物的共同进化史,也呼应了本次研学营“种子精神”的核心内涵。
沪藏同心,共育未来
种子科教援藏作为上海援藏教育帮扶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继承和发扬时代楷模钟扬教授的“种子精神”,凝聚由知名学府教授、学者领衔的种子科教团队,旨在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自2019年起,种子科教援藏团队已连续7年坚持线上线下开展公益科教服务。而本次同学们创作的自然笔记,正是这一长期努力的具体成果。
在为期7天的研学营中,为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特邀上海植物学会科学传播委员、同济大学陈士超老师开展种子实验室创新实践课程,组织探秘辰山植物园“百种风行”种子展。亚东师生还走进晋元高级中学、长征中学,与上海学子共上一堂课、结对交流;探访中共一大会址,感悟红色精神;参访复旦大学实验室、祖嘉标本馆与钟扬纪念馆,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与科研魅力。
![]()
为深化职业认知,研学营还精心安排了职业体验环节。孩子们走进小杨生煎的现代化工厂,聆听品牌故事、亲手包制生煎,了解了传统美食背后的现代工业流程;探访波克公益,在创意游戏工坊中体验科技向善的力量......
随着结营仪式的落幕,2025年度“沪藏同心・种子科教”研学营画上了圆满句号。但这并不是终点,正如上海市人大代表、乐扬公益理事长白莉所说:“我们播下的不仅是科学的种子,更是民族团结、心灵相通的种子。”
原标题:《当西藏少年用画笔讲述自然: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生态对话》
栏目编辑:赵菊玲
本文作者:水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