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国防大学)
阅读提要
10月26日,《解放军报》文化生活版以《烽火旋律动人心》为题,报道了军事文化学院组织音乐党课活动情况,现予转载。
![]()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10月17日,在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正在上演。
这堂音乐党课以“烽火旋律中的精神伟力”为主题,由该学院实验艺术剧院乐队进行演绎与讲解。音乐党课以抗战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为脉络,分为4个章节,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以音乐为武器抗击敌人的创作热潮,深刻诠释了抗战音乐的精神内核。
![]()
▲音乐党课现场,实验艺术剧院乐队演奏《歌唱二小放牛郎》。作者提供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诉说着流亡者的血泪与悲痛,唤起人们对国土沦丧的深切痛楚。《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的节奏,凝聚起全民族抗日救亡的力量。旋律早已融入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强有力的精神纽带。这些音乐作品是民族存亡之际的觉醒之声,是抗日救亡的呐喊,更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武器”。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抗日将士出征歌》《大刀进行曲》等歌曲都是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诞生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前线,获得创作灵感。抗战音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抗战精神的号角,激励着将士英勇出征。
悠扬的笛声吹响《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背后,是英雄“二小”的英勇事迹,质朴的歌词与旋律传递出触动人心的力量。“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游击队之歌》以轻松诙谐又坚定有力的旋律,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描绘出游击队员的英勇形象与战斗智慧。
《延安颂》在恢宏豪迈的演唱中展开。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神圣与希望在旋律中展现。钢琴、民乐合奏《黄河大合唱》以磅礴的气势,发出了向着侵略者的怒吼,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一心的精神。
伴随音乐,大屏幕上一张张乐谱仿佛从天而降,定格在舞台半空。巨大的金色乐谱铺展开来,抗战时期作词家、作曲家以及音乐作品依次出现。
此次音乐党课,别出心裁地将音乐、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党史军史学习教育相结合,让观众在艺术熏陶中,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抗战历史,感受伟大抗战精神,也启示着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火热生活,扎根基层沃土,才能创作出官兵满意的文艺作品。
音乐的感染力让历史不再遥远,激昂的旋律和慷慨的歌词,穿越时空,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