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部(重庆)科学城在汽车圈里很“热”。
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在此举行。万余名专业人士齐聚,130余场活动密集展开。可以说,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场思想盛宴。
![]()
▲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5)和汽车创新技术展(AITX)在中国重庆·科学会堂举行。雷键 摄
年会期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发布,对2026年技术趋势进行了权威预测,人工智能成为绝对主角。
一场大会,一个缩影。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发布会现场。雷键 摄
本届年会清晰宣告——中国汽车,正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而驱动这一巨变的,正是技术创新这架最强引擎。
01
角色反转,靠的是“拼”出来的硬实力
曾几何时,合资是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为国内产业链构筑基础的重要途径。
在当时,中国汽车产业是以“市场换技术”。话语权,终究握在别人手里。
如今,局面已变。
中外车企合作的生态已悄然改变。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智驾解决方案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让本土品牌积蓄了更强的竞争力。东风岚图,向东风日产输出混动技术。小鹏汽车,与大众集团合作开发纯电车型。曾经的“学生”,开始给“老师”讲课。
如此角色反转,何以实现?
答案藏在矢志不渝的技术创新:国产大算力芯片突破、激光雷达成本下降、智能驾驶方案不断走向成熟等等。这些核心技术突破,为中国汽车的“二次起跳”积蓄了关键势能。没有这些核心技术突围,就没有今天的“技术反哺”。
这是中国车企数十年如一日,瞄准关键环节,“拼”出来的技术硬实力。
02
重庆实践,靠的是“闯”出来的新生态
大会选址西部(重庆)科学城,意味深长。
这里,是观察中国汽车创新力量的又一窗口。
重庆,这座老牌工业城市,正在奋力转身。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制造,更致力于智造。从整车到零部件,从传统燃油汽车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每一环都在重塑。
而作为西部创新高地,科学城正在为汽车产业变革提供肥沃土壤。
科学城提前布局,依托“车路云一体化”生态集群,构建了覆盖研发、测试、生产的闭环体系。
![]()
▲无人驾驶公交车行驶在科学城道路上。资料图
截至目前,这里已建成5G-V2X智能路侧设备200余套,覆盖测试道路120公里,吸引百度Apollo、华为ADS等2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从算法研发到场景验证的完整闭环。
这些实打实的创新基建,为产业“二次起跳”构建了理想的起跳平台。
年会期间,西部智联联合15家中外车企开展的协同测试,将智能网联技术从实验室推向真实场景。如,得到多家车企认可的协同自动紧急制动(C-AEB)技术,通过云端实时计算风险,将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这种“技术链-产业链-生态链”的协同,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单一制造向系统创新的跨越。
这种“政策搭台、技术唱戏”的模式,恰是重庆上下一心“闯”创新的体现。
重庆的转型,科学城的探索,都是中国汽车产业坚持创新“苦练内功”,告别靠价格“内卷”创造市场份额进行野蛮增长的缩影。
03
开放合作,靠的是“创”出来的大格局
引领,不是封闭。
此次年会,吸引了30多个国家的专家。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中国汽车的创新是开放的。
看全球市场。吉利、长安、奇瑞等车企加速“出海”。海外建厂步伐加快,技术授权模式兴起。
![]()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机器人配合AI视觉在线检测系统检测车身精度。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车路云一体化”的方案,开始反哺全球产业链。我们正从标准的追随者,成长为标准的共同制定者、甚至在某些方面已成为引领者。
这是一种新格局。技术输入、消化、再输出,一个正向循环正在形成。
这种开放创新的格局,让中国汽车的“二次起跳”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中国汽车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从来不是偶然的“弯道超车”,而是技术创新回归发展主旋律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拼出来、闯出来、创出来的必然结果。
盛会落幕,余音绕梁。
唯有让创新回归发展主旋律,中国汽车才能行稳致远。前路有风浪,竞争更激烈。但只要中国汽车产业紧握创新这把钥匙,坚守长期主义,就一定能打开一扇新大门。
而创新,就是唯一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