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夏天,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公开立起一块碑。
碑不大,却惹出一场不小的风波,只因那上面刻的一串串日本开拓团成员的名字。
这事儿一曝光,舆论一下子炸了锅。有人质问,这碑立得合不合适?也有人看不下去,决定亲自去“处理”一下。
于是,一队普通人,踏上了“砸碑”的路。
十四年过去了,当年的热度早已退去,但可能仍有人在好奇,这碑的后续到底如何了?
![]()
这块碑,立在了人心的槛上
立碑的地方叫方正县,听名字挺中规中矩,放地图上一看,就是个东北的小地方。可真要细扒历史,这地儿不简单。
当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在东北搞了个开拓团,把一批又一批人送到这边来,搞垦荒、屯田,说是移民,干的却是抢地、驱人、扩张的活儿。
战争结束后,一些遗孤、遗属留在了这片土地,也有一些后来又回了日本。
再后来,方正县想搞点对外交流,于是就有了“中日友好园林”这么个项目,园子里最显眼的,便是那块碑。
![]()
碑上刻的是当年“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看起来是纪念死者,但内容和形式一对比,问题就冒出来了:这些人到底和这片土地是什么关系?他们来时干了什么,走后又留下了什么?这块碑,是不是站错了地方?
有不少网友翻出了方正县的一份内部调研报告,里面提到要打造“侨乡形象”,方便招商引资。
这让人心里不免打鼓:立碑的出发点,是出于历史情怀还是经济考量?
一边是老旧的烈士陵园草长莺飞,另一边是干净整洁的“日方纪念区”,这对比太明显了,让人难免心里拧巴。
当时的回应,说这是“以德报怨”,是“人道主义精神”。听起来挺有高度,可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
一提“开拓团”,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少有民众,更多的是带枪占地的军国主义政策。把这样的背景轻描淡写地处理,再用“人道”来包装,难免让人感觉有点遮遮掩掩。
五个人,一套红漆一把锤,敲醒了不少人的记忆
网络上的讨论沸沸扬扬的时候,有五个人默默做了决定。
他们没有喊口号、没有搞直播,更没有等谁批示,而是自发行动,带着红漆和榔头,从全国各地赶到方正,准备给这块碑“点个醒”。
这五个人里,有的是退伍军人,有的是普通工人,平时也没有什么“社会身份”,可偏偏就干成了一件影响不小的事。
他们从后山绕进园区,找到碑,先是泼上红漆,再轮番敲击,把碑面敲得模糊不清。
![]()
他们就是想表达:这块碑不该这么立,也不该就这么放在那儿。
砸完碑后,他们主动到了派出所,也没跑。警方调查后,发现没造成严重损坏,处理方式也相对温和——批评警告后释放。
从法律层面来看,确实不支持他们的行为,但从情理上看,这事儿也确实反映了很多人的情绪。
他们回到北京的时候,有人在火车站接站,有人送上锦旗,还有企业家掏出奖金感谢他们的“担当”。这种场面很少见,但当时确实发生了。
![]()
大家并非在支持违法行为,只是在表达一种情感:终于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这事再往后走,在上级部门介入调查及舆论监督下,方正县于 2011 年 8 月 15 日公开拆除该碑。
这块碑,在一个夜晚被拆除,连带着那段尴尬的记忆,也被尽量“平静”地处理掉了。
碑拆了,问题却还得掰扯清楚
事情表面过去了,碑也不见了,但不少人心里还是有问号:立碑这事儿,怎么就搞出来了?背后到底缺了点啥?
从县里的角度看,或许是想通过一些“文化工程”来吸引投资,增强与日本的交流。但在处理历史问题时,一旦忽略了民族情感的底线,就容易踩雷。有些事可以商量,有些事不能含糊,尤其是跟历史记忆有关的事。
![]()
立碑这事儿,表面是经济项目,实际上却牵扯到价值判断——谁该被纪念,谁该被尊重,这不是靠预算说了算的。
开拓团的历史背景若被掩盖,那立出来的碑就失去了根基。真要纪念,也得讲清楚背景、说清楚来龙去脉。
否则就容易给人一种“美化侵略”的错觉,也容易让人觉得对历史失了敬畏。
这件事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地方在推动某些对外合作的时候,如果没有清晰的历史观引导,就容易在表面上做得风风光光,实则内里漏洞百出。
![]()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文化交流”,但在没厘清历史立场的前提下,一味搞“友好”,难免让人感觉“不接地气”。
事件之后,相关领导岗位有了变动,县里对外宣传也明显低调了不少。可问题并没有就此终结,反而让人思考得更深了:历史到底该怎么说?纪念到底该怎么做?谁来定标准,谁来守底线?
历史不能退场,宽容也得有根有据
很多人对这件事的情绪,其实不只是气那块碑,更是在意我们是不是还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
历史是用来记住的,哪怕伤口已经结痂,也不能假装它从没存在过。
宽容这两个字,听起来很美,可如果脱离了真相,就成了空壳子。真心想推动中日交流,前提得是真诚面对历史。
![]()
谁来承担责任,谁来表达歉意,这些都不能跳过。否则,一边说和解,一边立碑纪念侵略者,这样的“友好”就容易变味。
中国社会这些年变化很大,大家对历史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楚,不再是听谁说就信谁讲。
这事也提醒我们,历史教育不能松劲,纪念设施不能失焦。一旦失去了历史的根,任何“文化交流”都会变得无所依托。只有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理解与合作。
方正立碑的事,已经过去十四年了。碑没了,人也散了,可这段记忆还在。
这是一场对历史认知的集体校准,它让我们看清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不是过去的事,而是活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东西。
![]()
回头看,这块碑立了又拆,虽然尴尬,但也算敲响了警钟。
它提醒我们,民族尊严不容打折,历史记忆不能模糊。对过去的尊重,是为了走得更稳;对未来的期待,也得立在脚踏实地之上。
参考资料:
法制日报-法制网——开拓团立碑事件中的方正县:立碑意欲何为?
京华时报——黑龙江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 5男子锤砸泼油漆
中广网——官方回应:方正县委书记未因“立碑事件”被免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