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号那天,特朗普和澳大利亚总理凑一块儿,签了个85亿美元的稀土合作协议。
特朗普当时特得意,还放话“大概1年后,咱们的关键矿物和稀土能多到不知道咋处理”。
![]()
这协议可不是只挖点矿那么简单,从采矿、分离、精炼到做稀土永磁体,全产业链都想包了,明摆着要打破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地位。
稀土这东西现在太重要了,军工、航天、芯片还有新能源汽车,都离不了它。
美澳这联手的架势,看着确实挺凶,但真要撼动中国的位置,我觉得没那么容易。
咱们先聊聊,美澳这协议里到底藏了多少“小心思”。
美澳协议里的“小心思”
美澳选在这会儿合作,真不是临时起意。
美国一直依赖稀土进口,尤其是重稀土,这玩意儿被称作“稀土中的黄金”,军工上用得特别多,美国自己偏偏缺得厉害。
![]()
那为啥找澳大利亚?人家有俩硬条件。
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排全球第四,更关键的是,它有家叫莱纳斯的公司,是中国以外唯一能批量生产重稀土的企业。
本来想觉得美国找个有矿的就行,后来发现不对,没有重稀土,军工那堆活儿根本没法干,莱纳斯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协议里还有个挺针对性的条款最低价格条款,以前中国常通过调节出口量影响价格,让西方一些矿业企业扛不住。
![]()
现在这个条款一出来,等于给西方企业的利润托了底,想再用以前的办法,难度就大了。
而且美澳还打算拉巴西、马拉维这些有稀土资源的国家入伙,想从供应链根儿上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不过话说回来,这招看着美,但也有漏洞。
要是以后全球稀土需求降了,这固定的最低价格不得让企业囤一堆货?还有拉其他国家入伙,技术标准不一样、运输成本又高,短期想形成合力,怕是没那么简单。
![]()
美澳这边把架子搭得挺足,但中国这些年在稀土领域攒下的家底,也不是一笔钱就能随便比下去的。
接下来咱们聊聊,中国的“稀土底气”到底在哪。
中国的“稀土底气”
首先得说,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从矿山挖原矿,到分离提纯,再到做成永磁体这些成品,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企业撑着。
![]()
比如上游有包钢稀土、中国稀土集团,采矿能力占了全球六成左右;中游分离技术能做到99.999%的纯度,比美国现在的水平高不少;下游还有宁波韵升、中科三环这些做永磁体的,全球市场份额超六成。
美澳想靠85亿建产业链,怕是有点太急了。
稀土产业链不是建个厂就行,从勘探矿山到生产线调试,至少得五八年时间。
现在投钱,短期内也就只能建些基础设施,想真正替代中国的供应链,还早得很。
再说说技术,中国在稀土相关的专利上占了不少优势,尤其是在永磁体低温烧结、重稀土回收这些关键领域,专利数量比美国多不少。
![]()
就拿新能源汽车用的永磁体来说,中国企业还搞出了“无重稀土永磁体”,既减少了对稀缺重稀土的依赖,还能保持性能,现在比亚迪、特斯拉上海工厂都在用。
很显然,技术这东西不是花钱就能买过来的。
美澳就算建了产能,核心技术上要是依赖别人,产业链还是不稳。
而且中国还在推动稀土国际标准制定,已经主导了12项,以后在规则上也能有更多话语权。
还有个很关键的点,就是中国的内需市场。
中国不光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更是最大的消费国。
![]()
新能源汽车、风电、消费电子这些行业,对稀土的需求特别大。
2023年中国稀土消费量占了全球一半多,这么大的需求摆在这,企业有钱赚,才能接着搞创新,形成“需求促创新、创新稳优势”的循环。
反观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太严重,稀土需求连年降。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从2012到2023年,它的稀土消费量从1.5万吨降到了8800吨,而且主要靠军工需求撑着,民用领域需求上不来。
搞不清美国咋想的,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就算把稀土项目建起来,长期运营也难,总不能一直靠政府贴钱吧?
![]()
美澳这85亿的稀土协议,确实给中国提了个醒,得更重视供应链安全。
但也不用慌,中国的全产业链、技术储备还有庞大的内需市场,这三样凑在一起,短期很难被替代。
接下来中国要做的,就是盯着高端稀土技术,继续突破;同时稳住内需市场,让下游产业保持活力。
如此看来,就算全球稀土市场以后变得多元化,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依然能握得很稳。
![]()
美澳想撬中国的“稀土饭碗”,怕是得先解决自己产业链短、需求不足的问题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