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先调身,再调息,最后调心?这个打坐三部曲有何深层含义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小止观》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打坐修行,看似简单,实则玄妙无穷。

无论佛家禅定、道家静坐,还是儒家存养工夫,都绕不开"调身、调息、调心"这六个字。

这个次序,为何不能颠倒?为何不能同时进行?

这个问题,早在唐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中就有详细论述。

智者大师说:"夫欲修禅定,先当调适三事,何等为三?

一者调饮食,二者调睡眠,三者调身息心。"

身为根基,息为枢纽,心为主宰,三者相依相成,缺一不可。



可这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却藏着修行的根本法门。为什么古代高僧大德,无一例外都强调这个次序?为什么历代祖师传法,都把这三调作为入门第一课?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修行智慧?

当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慧可断臂求法,所求的不正是这安心之法吗?而这安心之法的起点,恰恰就在这看似平常的调身、调息之中。

禅宗二祖慧可初见达摩时,心中烦恼如麻。他站在雪地里,请求达摩为他安心。达摩说:"把心拿来,我为你安。"慧可遍寻不得其心,达摩便说:"我已为你安心竟。"这个公案流传千古,可真正要理解其中深意,还得从最基础的调身说起。

身体是修行的载体,如同房屋的根基。根基不稳,何谈建高楼?天台宗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详细阐述了调身的要诀。他说,初学坐禅,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处所,不可过冷过热,不可潮湿阴暗。然后要调整饮食,不可过饱过饥,不可食辛辣刺激之物。待这些外在条件具足,才能进入真正的调身阶段。

调身的关键在于姿势。跏趺坐为何被称为禅定之王?因为这个姿势最稳固,最能让气血流通,最不容易昏沉掉举。右脚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腿上,这叫全跏趺,也称金刚坐。若做不到,单盘也可,这叫半跏趺。

但仅仅盘腿还不够。脊椎要直,如同叠积铜钱,一枚压着一枚,既不前倾也不后仰。头要正,下颌微收,舌抵上腭。手结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触,放在丹田处。眼睛微闭,留一线之光,既不全闭也不全开。



这些看似繁琐的要求,实则每一条都有深意。脊椎直,则督脉通畅,气血运行无阻。下颌微收,则任脉得以接续。舌抵上腭,是为了沟通任督二脉。手结定印,则能收摄心神,不使外驰。眼睛微闭,既防昏沉,又避掉举。

然而,即便姿势做对了,身体的僵硬和紧张也会成为障碍。这时就要学会放松。从头顶开始,一点点往下放松,头皮、眉毛、眼睛、面颊、下巴、脖子、肩膀、胸部、腹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脚掌,一处一处地检查,一处一处地放松。

放松不是软塌塌地瘫着,而是在正直中求松快。就像弓弦,既要有力度,又要有弹性。太紧则易断,太松则无用。这个分寸,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身体调好了,才能进入调息的阶段。为什么不能直接调息?因为身体没调好,坐姿不正,就会压迫内脏,影响气血运行,呼吸自然不会顺畅。勉强调息,反而会出偏差。

呼吸是连接身心的桥梁。我们每天呼吸两万多次,却很少留意它的存在。修行人要做的,就是重新认识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调息的第一步,是观察自己的呼吸。不要改变它,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呼吸是这样的粗重、急促、不均匀。有时深,有时浅,有时长,有时短,随着心念的起伏而变化。

观察一段时间后,呼吸会自然变得细长平缓。这时不要刻意去控制,而是顺其自然。古德说:"心息相依,如鸡孵卵。"就是这个意思。太过用力,就像母鸡孵蛋时压得太紧,小鸡会被压死。太过松懈,就像母鸡离开鸡蛋,小鸡就孵不出来。

调息有四种境界:风、喘、气、息。风是粗重的呼吸,能听到声音。喘是急促的呼吸,虽然听不到声音,但感觉不舒适。气是细长的呼吸,能感觉到出入,但已经很平和。息是微细的呼吸,若有若无,绵绵密密,这才是真正的调息。

从风到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出现头晕、胸闷等现象,古人称之为"气病"。要像煮水一样,文火慢煮,急不得。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特别强调数息观。从一数到十,再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为什么要数息?因为初学者的心就像猴子,一刻也不停歇。给它一个数息的任务,就像给猴子一根绳子,让它不至于到处乱跑。

数息时,只数呼气,不数吸气。有人问,为什么不数吸气?因为人断气时,最后一口是呼气,不是吸气。数呼气,是提醒我们无常迅速,生命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

数息数到能够清清楚楚地数到十,不会忘记,不会错乱,呼吸也变得细长平缓,这时可以进入随息观。不再数数,只是静静地跟随呼吸,感受它的出入,感受它的起伏,感受它的冷暖。

随息观纯熟后,可以进入止息观。这时不再刻意关注呼吸,而是让心安住在一处,如同水面平静,波澜不起。呼吸变得若有若无,身体变得轻安,心念变得清明。

调息的目的,不是为了呼吸本身,而是为了调心。呼吸是心念的影子,心动则息动,心静则息静。通过调息,可以间接地调心。但真正的调心,还需要更深入的工夫。

调身、调息都做好了,最困难的调心才真正开始。什么是心?禅宗二祖慧可遍寻不得,我们又如何能把握?



六祖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个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要找的心。可它在哪里?如何才能见到它?

调心的方法,祖师们留下了无数法门。

天台止观、禅宗参禅、密宗观想、净土念佛,看似不同,实则归于一心。

而在这众多法门中,最基础、最直接的,就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