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海外仓现在像麻将里那个骰子,前有头程卖家自选,后有尾程三方外包,左有人工仓租上涨,右有平台仓配分离。
海外仓能突围的方向,只有优化尾程,而且已到了「不做不行」的时刻。
一是海外仓单量到达一个量级,对尾程的需求大不相同:日均10万单,先考虑价格;日均100万单,开始深层整合供应链柔韧性。
一个量级考虑一个量级的布局,单量规模是整合尾程的实力前提。
二是2024年亚马逊美国“当日达”站点数量增长超60%,吃过细糠就咽不下棒子面,买家时效预期被永久拔高,第三方仓落后即出局。
三是商业快递愈发难兼顾电商件的时效与性价比要求:商业快递网的“辐射式”设计逻辑,以运输经济性为考量,对全程经济性考虑欠佳;电商件则要求“区域化”布局,以全程费用最低、速度最快为原则。
四是尾程增量空间犹在。雪要够厚、坡要够长,才能滚起雪球。中国电商渗透率约40%,日均5亿件电商包裹,即1%≈1250万件,同比美国电商渗透率约20%,理论日均电商包裹2.5亿件,实际上不足1亿件,末派还有巨大长期的增量空间。
![]()
亚马逊的“全美八区分仓”+“梯度库存”,其核心逻辑也是在采购整合区域运力,提升当日达/次日达比例。
从更大维度讲,跨境电商行业逻辑骨架已从“全网”转向“区域”,三方仓的未来路径已清晰:
仓要做大,配要做小。
· 仓网规模化:
海外仓是硬资产重投入,面积足够大、分布足够密,配送半径自然缩短,全美10个仓群和4个仓群、100万平和10万平,履约效果大不相同,你不可能让2个人兵分三路。
尤其对大件重货来说,分区是降本解药,对品牌还有溢价体验。
优秀的海外仓可以把多数订单1-2区履约,大幅减少长距离跨区配送,如同“接力跑”完胜“马拉松”。
![]()
·配网区域化:
分仓履约是时效和成本的精密平衡,考验对区域尾程资源的深度整合与精准把控,解决客户选择困难症,从专业角度优化末端成本时效,并在特定场景下探索自建运力。
以仓为点,以配为线,短途近送,降本增效,仓配网越织密,运力越可控,区域协同效应明显,交付效率和成本越能保障。
如果说,平台“分段采购”是对物流环节做「纵向解偶」,“区域配送”则是把一个全网做「水平解偶」,引入更多资源集中某个区域、某个环节,从而把问题难度降低,把大问题解成若干小问题。
撇去一切花里胡哨的东西,海外仓交付的是产品,产品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有没有竞争力。
![]()
据说当年贝佐斯在餐巾纸上,画下了“亚马逊增长飞轮”(价格-体验-规模),如今海外仓整合之路跑通,同样将驱动物流供应链“增长飞轮”。
如同亚马逊早期亏损,海外仓配同样回报周期长、起步投入大、海外资产重,但一旦规模成型、模式跑顺,飞轮就会惯性自动加速:成本时效优化→产品竞争力质变→客户体验提升→订单突破增长→规模效应继续降本→产品更划算。
海外仓配未来的生态位,是路舟桥,是水电煤,是跨境电商物流基建,是从单仓储走向大供应链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章系转自其他媒体,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平台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