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死后托梦给亲人?原来是在催促家人赶紧做这两件事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续高僧传》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有一种现象,让人既感慨又困惑。

亲人离世后,常有人在梦中见到故人,或是叮嘱,或是哭诉,醒来时泪湿枕边,心中疑惑万分。

这究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是真有什么因缘未了?

在佛教典籍中,对此早有记载。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

多造众恶,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这段经文道出了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真相。亡者托梦,往往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有着深层的因果缘由。

更让人深思的是,唐代高僧道宣律师在《续高僧传》中记载了大量亡灵托梦的案例,这些记载不是为了宣扬神异,而是在阐明一个道理。那么,这些故事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佛法真理?亡者托梦,到底在催促家人做哪两件事?

说起亡者托梦这件事,就不得不提到佛陀时代的一桩公案。

那时,舍卫国有一位长者,家境殷实,为人乐善好施。这位长者有个独子,从小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喜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这孩子十五岁那年突染重病,没几日便撒手人寰。长者夫妇悲痛欲绝,日日哭泣,竟至形容枯槁。

一日夜里,长者梦见儿子回来了。梦中的孩子面容憔悴,浑身散发着一股腐朽的气息,跪在父母面前痛哭:"父亲母亲,孩儿在阴间受苦,饥寒交迫,无人救拔。您二老若还念及父子之情,务必为我做些功德,否则我恐怕难以脱离苦海。"

长者惊醒,把梦境告诉妻子,两人都说梦见了同样的情景。夫妇二人既悲伤又困惑,这孩子生前从未作恶,为何死后还要受苦?次日一早,长者便去精舍拜见佛陀,将梦中所见一一禀告。

佛陀听罢,脸上露出慈悲之色,缓缓说道:"长者啊,你可知你儿子为何托梦?这其中有着因果业报的道理。"

长者急切问道:"世尊,我这孩子生前并无大过,为何还要受苦?"

佛陀道:"你儿子今生虽未作大恶,但前世曾有业障。他前世是个猎户,以杀生为业,杀害无数生灵。这些业力不会因为转世就消失,而是跟随着他的神识。今生虽然投生富贵人家,但业报未尽,寿命短促。死后神识飘荡,既无功德护持,又有旧业纠缠,自然要受苦。"

长者闻言,心中更加悲痛:"那该如何是好?"

佛陀说:"亡者托梦,是因为他们在中阴身阶段,神识清醒,能够感知到自己的处境。他们知道生前眷属若能为其做功德,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他们的业障。所以才会托梦求助。"

"什么是中阴身?"长者不解。

佛陀解释道:"众生死后,神识离开肉身,但还未投生下一世,这个阶段就叫中阴身,也叫中有。这个阶段一般持续四十九日,在这期间,神识最为敏感,也最容易接受生者的帮助。"

长者恍然大悟,立刻问道:"那我该为儿子做些什么?"

佛陀道:"你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是为你儿子修福造善,比如供养三宝、布施贫困、放生护生、诵经礼佛。这些功德可以回向给亡者,帮助他们减轻业障,往生善处。"

"第二件事呢?"长者追问。

佛陀却卖了个关子:"第二件事更为重要,关乎亡者能否真正得度。这个且先放下,我先给你讲个故事。"

原来,在过去世中,有个国家叫做罗阅城。城中有位婆罗门,家财万贯。这婆罗门有七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老婆罗门临终前,把七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这一生积累的财富,全都留给你们。但我有一个要求,我死后,你们要为我做功德,超度我的亡灵。"

七个儿子齐声答应。老婆罗门这才安心闭上了眼睛。



可是人一死,什么都变了。这七个儿子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大儿子说:"父亲的财产应该由我这个长子继承大半。"二儿子不服:"凭什么?我们都是儿子,应该平分。"其他几个也都各执一词。

他们光顾着争家产,哪还记得为父亲做功德?四十九日转眼就过去了,一点功德都没做。

老婆罗门的神识在中阴身飘荡,眼睁睁看着儿子们争夺财产,却无人念及自己的托付。他心中悲愤交加,业力牵引之下,竟然堕入了饿鬼道。

又过了些日子,老婆罗门托梦给大儿子,在梦中痛哭:"你们这些不孝的东西!我生前千般叮嘱,让你们为我做功德,你们却只顾争夺财产。现在我堕入饿鬼道,日日受苦,见食物如火炭,见清水如脓血,你们于心何忍?"

大儿子惊醒,冷汗淋漓。他把梦告诉其他兄弟,大家这才慌了神。可是此时老父亲已经堕入恶道,再想补救,就难上加难了。

七个儿子这才醒悟,赶紧变卖家产,大肆供养僧众,诵经念佛,将功德回向给父亲。如此做了整整三年,才感得神僧出现,告诉他们父亲已经脱离饿鬼道,往生到了人间。

佛陀讲完这个故事,长者已是泪流满面:"世尊,我明白了。为亡者做功德,要趁早,不能等。"

佛陀点头道:"正是如此。中阴身四十九日,是超度的最佳时机。过了这段时间,神识投生,想要帮助就更加困难。所以亡者托梦催促,就是在提醒生者抓紧时间。"

"可是世尊,"长者又问,"您说的第二件事,到底是什么?"

佛陀望着长者,神色郑重:"第一件事是为亡者做功德,这是外在的帮助。但更重要的第二件事,是生者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改正过失。"

长者不解:"这和超度亡者有什么关系?"

佛陀说:"你想想,你儿子为何会托梦给你?除了希望你为他做功德,还有更深的用意。他是在用自己的遭遇,警示你们这些活着的人。"

"世间父母,哪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许多人只知道给孩子留下财产,却不教他们修善积德。你的儿子今生虽然衣食无忧,但你可曾教他布施行善?可曾带他礼佛闻法?"

长者惭愧地低下头:"我......我只想着让他吃好穿好,读书识字,将来继承家业。确实没想过这些。"

佛陀继续说道:"这就是问题所在。你儿子前世的恶业,本可以通过今生的修善来减轻。但他从小在富贵中长大,不知因果,不懂修行,白白浪费了这一生的机缘。他托梦给你,不仅是求你超度,更是在提醒你,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什么错误?"长者急问。

佛陀道:"第一个错误,是只顾着给子孙积累财富,却不教他们积累功德。财富是会用尽的,功德才是真正的福报,可以带到来世。第二个错误,是自己不修行,也不带家人修行。一家人只知道享受世间福报,却不知道培植出世间的善根。"

长者听了,如醍醐灌顶:"原来如此!难怪佛经上说,'自己不度,何能度人'。我若自己都不修行,如何能帮儿子积累功德?"

佛陀赞许地点头:"正是这个道理。所以,亡者托梦催促家人做的第二件事,就是......"

说到这里,佛陀突然停了下来,看着长者,眼神中透着深意。

长者焦急等待,想要知道这第二件事到底是什么。精舍外,阳光正好,树影婆娑。几只鸟雀在枝头啼鸣,仿佛也在等待着这个答案。

一旁听法的弟子们也都屏息凝神。



阿难尊者轻声说道:"世尊所说的第二件事,关乎每一个人的修行。

若能明白这个道理,不仅能帮助亡者,更能自度度人。"

迦叶尊者也感慨道:"这个道理,正是无数人忽略的。

很多人只知道为亡者做表面功夫,却不知道真正的超度,其实在于......"

长者急得直跺脚:"世尊,您快说啊!这第二件事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