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冲奖之作,一经上映便石沉大海,票房惨淡到不及网红一场直播的打赏,连带主演的江湖地位与市场号召力,一同被推上审判席,接受无声却残酷的质询。
想来黄晓明委屈:为艺术增肥三十斤,推掉商演磨戏数月,甚至请动母亲站台,发动半个人脉圈吆喝。
![]()
结果影迷不买账,路人不进场。
《阳光俱乐部》上映前,入围上海金爵奖和东京国际电影节,提名金鸡影帝,导演前作曾叫好又叫座,怎么看都该是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谁能想到,自官宣起,舆论的冷水便一盆接一盆地泼来。
提起黄晓明这个名字,一部分人或许还记得《大汉天子》的惊才绝艳,《中国合伙人》的励志逆袭。
而更大一部分人,脑海中条件反射般浮现的,是“油腻”、“霸道总裁”、“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以及那些真真假假、比他作品传播更广的恋情绯闻。
电影邀请他担任绝对男主,饰演一位有认知障碍的特殊人士,摆明是想复制某些演员凭“毁容式”演技斩获口碑与奖项的成功路径。
哪知,他一露面就爆了雷。
打着治愈温情的标签,观众看到的却还是熟悉的黄晓明影子,那份“你看我多努力”的用力感穿透银幕,与角色所需的纯粹天真南辕北辙,怕不是“阳光俱乐部”,成了“去油失败现场”。
![]()
或许有人说了,增肥三十斤,体验生活一个月,提名金鸡奖,这诚意还不够吗?
但电影打动人心,靠的从来不是场外的苦劳,而是幕布亮起后,演员与角色灵魂合一的信服力。
他身上的“过往”太重,明星一词,即使努力想用演员身份覆盖,依然重重地背着,成于那个大众眼中的“霸道总裁”,同样也败于他。
起初,认识黄晓明,是《大汉天子》里英气勃发的刘彻,是《新上海滩》里冷峻深沉的许文强。彼时他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是“正小生”,被市场寄予厚望。
当流量时代来临,新一代小生崛起,一边是黄晓明试图坚守阵地,一边是戏路与观众审美逐渐错位。他的角色和公众形象,也开始在“霸道总裁”和“努力去油”之间反复横跳。
能感觉到,他想演,想用作品说话,又怕被市场彻底遗忘,所以在商业与艺术间摇摆不定。
敏感的市场,又岂不知这种摇摆带来的不确定性?
![]()
只是,黄晓明赖以生存的“作品库”,好像并未随年龄增长和资历加深,而变得更具分量。
想凭《戴假发的人》、《阳光俱乐部》挤进实力派的赛道,一上来挑战的,还是需要彻底“忘我”的特殊边缘人物。
段奕宏演底层是融入骨血,黄晓明演底层是精心设计。
倒是电影外的一句宣传,把自己暴露:“为角色增肥三十斤,暴瘦后身体出问题”。
一个话题男星,一个符号人物。表演方法论里的底色,与观众累积的不信任感,终究难掩市场的真实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