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求求你们,能不能让他不再靠管子呼吸?”
当朱先生家属带着这句近乎绝望的恳求,将辗转多家医院、历经数次生死抢救仍无法脱离气管插管的亲人送到阳光融和医院时,重症康复科MDT团队没有退缩。
面对多重危重症叠加的“死局”,团队以精湛技术为刃、以坚守温暖为盾,不仅帮患者拔掉了束缚呼吸的气管插管,更重新点燃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绝境:一场病,闯过数道生死关,拔管成“不可能任务”2025年7月6日,本是平凡的一天,却成了朱先生人生的“至暗时刻”。
急症突袭,连遭重创:突发头晕、呕吐后迅速意识不清,当地医院诊断为“后循环脑梗死”,紧急转院后接受“溶栓+介入取栓手术”,可病情仍在恶化——严重脑水肿迫使医生实施“气管切开术”“去骨瓣减压术”,两套手术才勉强将他从死神手里拉回,靠气管切开管维持呼吸。
波折不断,拔管陷入死循环:7月底转入外院康复,刚见好转又遭遇新冠感染,转阴后尝试拔除气切套管,却因呼吸费力再度紧急插管;9月中旬,“急性冠脉综合征”又找上门,心脏问题让本就脆弱的呼吸功能雪上加霜。当外院医生摇头告知“需再次气管切开,且以后想拔管难如登天” 时,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插着气管插管的朱先生,来到阳光融和医院。入院时,朱先生躺在病床上,经口气管插管连接着呼吸机,呼吸微弱到几乎看不见胸廓起伏,连自主咳嗽都做不到——多重疾病如同层层枷锁,把“拔管呼吸”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
破局:MDT团队“拆弹”,从“能呼吸”到“敢拔管”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我院重症康复科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集结重症医学、康复治疗、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组成专项救治小组,每一步都走得精准且坚定。
1、全面评估:摸清“病灶密码”团队没有急于尝试拔管,而是先通过血气分析、呼吸肌力量测试、心脏功能监测等检查,把朱先生的身体状况“拆解开”看:呼吸肌肌力仅为正常水平的30%,气道分泌物排不出易引发感染,心脏对缺氧的耐受度极低——任何一步操作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2、康复训练:为呼吸“蓄力”针对核心问题,康复治疗师制定了“阶梯式训练计划”:每天用呼吸训练器帮他锻炼呼吸肌,通过体位引流、振动排痰清理气道分泌物,教他用腹式呼吸提升呼吸效率;心血管内科专家则调整用药方案,稳定心率血压,确保训练时心脏“扛得住”;护士24小时监测血氧,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暂停——就这样,朱先生的呼吸肌力一点点提升,从“完全靠机器”到“能自主维持部分呼吸”。3、首次拔管:多学科守在“生死线”9月24日,经过10天系统康复,朱先生的呼吸指标终于达到拔管标准。当天上午,重症康复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围在病床旁,麻醉科备好紧急插管设备,护士紧盯监护仪,医生缓慢拔除气管插管——当管子拔出的瞬间,朱先生深吸了一口气,胸廓随之起伏,血氧饱和度稳稳维持在95%以上!“他自己呼吸了!”家属激动得声音发颤,在场医护也红了眼眶。
攻坚:喉梗阻突袭,耳鼻喉团队再救 “呼吸要道”
可命运的考验还没结束。拔管后第3天,朱先生突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呼吸急促,监护仪上的血氧数值不断下降——窒息危机再次降临!
紧急会诊,锁定“隐形杀手”耳鼻喉科主任带着团队火速赶到,用喉镜检查发现:朱先生存在“双侧声带麻痹”,声带无法正常开合,已造成“II-III度喉梗阻”,气道仅剩一条狭窄缝隙,必须立刻手术打通气道。 精细手术:与死神抢时间10月1日,手术在全麻下进行。耳鼻喉科专家在支撑喉镜下小心翼翼操作,避开颈部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精准切除部分杓状软骨与声带组织——既要改善声带运动功能,又要避免损伤发声结构,每一刀都考验着技术与耐心。手术结束后,气管插管暂时拔除。
![]()
重生:从 “靠管活” 到 “能自理”,藏在细节里的暖心守护
“今天能自己咳痰了!”“扶着他能坐起来几分钟了!” 随着呼吸问题解决,朱先生的康复速度越来越快,而这些进步的背后,是医护人员无处不在的温暖:
- 康复师每天握着他的手,一遍遍地教他做肢体训练,“再来一次,你做得很好”。
- 护士帮他擦身、喂饭时,会特意放慢速度,“别急,慢慢吃”。
- 医生查房时,会主动和他聊家常,“等好点了,就能和家人好好说话了”。
![]()
当家属看到朱先生能对着他们露出微笑,甚至能轻轻点头回应时,红着眼眶说:“当初以为没希望了,是你们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还这么用心照顾,太谢谢你们了!”
背后:多学科协作的 “融和力量”,是技术更是信仰
朱先生的救治成功,是我院MDT诊疗模式的生动实践与有力印证——它打破了科室间的壁垒,让专家围着患者转,让“精准评估、风险预判、阶梯治疗”贯穿始终;更承载着医者“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信仰:从深夜会诊调整方案,到凌晨守护拔管后的生命体征,从康复训练中的耐心指导,到护理时的细致关怀,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如今,朱先生已成功拔除导尿管,能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正朝着“能说话、能下床” 的目标稳步前进。而那句“能不能让他不再靠管子呼吸”的恳求,也从最初的绝望,变成了现在的希望——这不仅是一个患者的重生,更是阳光融和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最好证明!
![]()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