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金刚经》自古便是禅宗第一经,六祖慧能听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当下开悟。
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禅宗祖师。
历代修行人将此经奉为圭臬,朝夕诵读,越读越觉心境开阔,烦恼渐消。
这部仅有五千余字的经文,为何有如此神力?
那句"应无所住"四个字,听起来简单,可真要参透其中玄机,却是难上加难。
住,是执着、停留、攀缘之意。
![]()
无所住,难道就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若真如此,修行人岂不是要变成木头石头?
可偏偏佛陀在经中讲得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要无所住,又要生其心,这不是矛盾吗?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智慧,能让修行人读着读着,就从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活得越来越自在?
这个疑问,要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说起。
唐朝初年,岭南有个卖柴的年轻人,姓卢名慧能。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靠打柴养活老母。这慧能虽不识字,却天资聪颖,心地纯良。
有一天,他挑着柴到城里卖,走过一家客栈,听见里面有人在诵经。那声音清朗而庄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这么短短八个字,如同闪电划过慧能心头,他浑身一震,立在原地动弹不得。
那一刻,慧能觉得心中有什么东西松开了。多年来挑柴的辛苦、生活的艰难、对未来的迷茫,好像突然间都不那么沉重了。他放下柴担,走进客栈,向那位客人请教:"您诵的是什么经?"
客人见这个樵夫气度不凡,便告诉他:"这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从黄梅东山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学来的。五祖大师常劝人诵读此经,说能见自本性,直了成佛。"
慧能听罢,心中升起强烈的求法之念。他安顿好母亲,辞别家乡,一路北上,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到达黄梅东山。
五祖弘忍见到这个岭南来的年轻人,问道:"你从哪里来,想求什么?"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只求作佛,不求其他。"
五祖听了,面露异色,却故意说:"你这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
慧能当下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这话说得五祖心中一动。眼前这个年轻人,虽未曾读书识字,却已有般若智慧。只是门下弟子众多,不便当场表露,便让慧能随众到碓房舂米。
慧能在碓房一干就是八个月。他身材瘦小,舂米时要在腰间绑块大石头,才能踩动碓杵。日复一日,从不叫苦。
这期间,五祖一直暗中观察着慧能。这个年轻人干活时专注认真,休息时却常常陷入沉思。他虽不识字,无法读经,却似乎总在参悟着什么。
转眼到了那年秋天。一天,五祖召集众弟子说:"生死事大,你们整日只知修福,不知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迷了,福何可救?你们各自去看自己的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首偈子来给我看。若悟得大意,便传付衣法,为六代祖师。"
众弟子中,上座神秀最有声望,大家都认为衣钵非他莫属。神秀思虑再三,夜里在南廊墙壁上题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看到这首偈,当众赞叹:"你们都依此偈修行,就不会堕落恶道。"众人纷纷礼拜,开始诵念。
![]()
碓房里的慧能听说了这件事,请人带他去看那首偈。他虽不识字,却请人读给他听。听完后,慧能沉默良久,说:"我也有一首偈,能否请人写在墙上?"
旁人都笑了:"你一个舂米的,也会作偈?"
慧能平静地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有人被他的诚恳打动,同意帮他写。慧能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一出,众人哗然。有人赞叹,有人不解,有人嫉妒。五祖看到后,当众说:"此偈未见本性。"说完用鞋底把偈擦掉了。
众人以为此事已了,各自散去。
谁知当天夜里,三更时分,五祖悄悄来到碓房,见慧能腰间绑着石头,正在舂米。五祖用锡杖敲击碓杵三下,转身离去。慧能立刻明白了——三更时分到方丈室去。
三更一到,慧能悄悄来到五祖房中。五祖用袈裟围住烛光,不让外人看见,开始为慧能讲解《金刚经》。
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五祖停顿了一下,看着慧能。
慧能的眼中,已然泛起泪光。他忽然想起当初在客栈门前,听到这句话时心中那一瞬间的触动。那时只是隐约觉得,这句话里藏着天大的秘密。如今在五祖的点化下,这秘密的门,似乎正在慢慢打开。
五祖缓缓说道:"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般若法门的核心。世人修行,往往执着于相。念佛的执着佛相,参禅的执着空相,持戒的执着戒相。有所执着,便有所住;有所住,心便不自在,便是束缚。"
"可是,"慧能忍不住问,"如果什么都不执着,什么都不住,那心往哪里去?不就成了顽空,成了死水吗?"
五祖微微一笑:"你问到了关键处。佛陀在经中讲得明白,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而是教你如何在'无所住'中生起妙用。这'生其心'三个字,正是点睛之笔。"
"无住不是断灭,不是枯木死灰。无住是指不被任何境界所束缚,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看见花开,知道是春天;看见叶落,知道是秋天。该喜时喜,该悲时悲,喜悲过后,心中依然清净无染。这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祖继续讲道:"譬如这灯光,照见万物却不住于万物。墙是墙,桌是桌,光只是照,从不说'这是我照的墙,是我的'。光不会因为照了墙就住在墙上,也不会因为桌子移走了就难过。它只管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修行人也当如此。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知法,样样清楚,样样分明,却不起执着。不是没有感受,而是感受过后,不留痕迹。就像在水面写字,写时清清楚楚,写完了无痕迹。"
慧能听到这里,心中豁然开朗,脱口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听慧能说出这五句"何期自性",知道他已经彻悟,心中大为欢喜。他将衣钵传给慧能,叮嘱他连夜南归,免遭他人嫉妒加害。
临别时,五祖还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关于"应无所住"的更深含义。
![]()
关于为什么修行人越读《金刚经》越自在,关于解脱的最高智慧。
五祖说:"从上以来,传法的祖师都是靠这句话印证弟子是否开悟。
真正理解了'应无所住'的人,才算见到了自性......"
那么,五祖到底说了什么?这"应无所住"还有哪些更深的含义?
修行人又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