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美式“新军工”与传统防务巨头的“生意经”大不同?资本市场表示“看不懂”

0
分享至

创始人说,“新军工”与防务巨头“生意经”大不同

在美国安杜里尔公司的首席战略官希望推动美国国防部更改其“规划、计划、预算和执行”流程(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and Execution,PPBE)的同时,该公司创始人帕尔默·勒基则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成本加成合同”(cost-plus contract)的看法。

勒基的看法相当直白,并直指美国“新军工”企业与传统美国防务巨头们在利益诉求上的“天壤之别”。他表示,传统防务巨头们在推动新装备研发项目时,往往按照“成本加成合同”方式来进行,这意味着其在相应项目上的人力、时间、材料等成本与投入都会获得政府的埋单,同时还能拿到额外一笔预先确定的固定额度或比例固定的“酬金”(fee)作为利润或激励。这必然会推动传统防务巨头们提出昂贵的装备解决方案,并尽可能地拖延项目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


勒基手持反无人机用途的“铁砧”。目前该公司已经获得了来自美军的20亿美元反无人机订单。

“但安杜里尔公司则恰恰相反”,勒基表示其公司是一家“产品”公司,生产并销售已经成熟可用的产品,而不是靠做研发项目来赚钱。言下之意是,安杜里尔只向用户交付成熟的产品,前期的研发成本已由公司自行承担。因此,对安杜里尔来说,公司只有更快地完成产品的开发和交付工作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润。

改革呼声正在五角大楼内外汇聚

综合来看,在美国五角大楼内外,针对美国国防领域和采购方式的改革力量正在汇聚。

这些人中,有些人是五角大楼内的“改革派”,他们多来自华尔街或硅谷,经过“旋转门”后成为美国军政界的高级幕僚,甚至坐上了体系内的“一号”“二号”高位,试图自内推动美国国防部采购流程、制度和机制的变化;还有些人身在五角大楼之外,是以安杜里尔等公司为代表的“新军工”企业高管,他们着眼于装备体系上的改革,希望谋求在PPBE流程、“成本加成”之外新的“爆单”路径,希望让规模庞大的美国防务市场更“自由”。而不论这些人身居何位,他们的目标都很统一:在美式的“资本永不眠”背后,所有人都期待着,在被传统巨头长期垄断的防务市场上培育(或者说“催化”)出一场“宏观顺风”——例如,推动美军在采购上更加重视软件而非硬件,更重视低成本、自主化系统等。


心怀“再造”(Remake)美国国防工业梦想的,并不只有勒基他一人。

可以想见,接下来有待观察的就是,当不同身份的人群,因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聚合在一起后,是否能凝聚起更广的“改革”共识敦促美国国防部启动变革?这些群体又在多大的利益驱使下,能犁开传统的藩篱,去打破美国防务界“旧制度的高墙”?这样的变革是否能支持美国,重回昔日引领全球装备风潮的巅峰时期,让美国规模庞大的防务市场不再为行业巨头所把持?一切的一切都等待着故事继续发生。


智能化、软件定制化、模块化,且它们之间还可灵活搭建起“体系化”,这将成为未来战场装备的一大趋势特点。

“新军工”与防务巨头,变与不变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本系列文章的主角、代表着今日美国“新军工”企业的安杜里尔公司,其“崛起”离不开背后那张错综复杂、关系密切的人脉关系网络的托举。接下来,安杜里尔不仅业务可能持续扩张,还可能顺利上市。上市之后的安杜里尔,必然会跟华尔街资本绑定得更为紧密。

纵然安杜里尔等美国“新军工”公司,通过创始人和高管的发声,以及各种媒体渠道的宣传,为其自身披上了一层与传统美式防务巨头完全不同的外表,但从内在的崛起逻辑来看,其“人脉力”与防务巨头之间也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这也是本系列文章在这方面重点着墨的原因。我们试图向大家展现美式“新军工”的标签之下,不变的是美国防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惯例”,也就是其必然依赖的发展路径。当然,通过媒体的公开报道可以为我们所知的隐秘人脉网络,显然仅仅是这些企业发家之路的“冰山一角”。



“保密”这一点也是“新军工”与传统行业巨头之间的相同之处。公司大门上这句“你即将离开安杜里尔园区,请务必确保在离开时将门关上并锁好。”这句何尝不可以引申为“出了这道门,公司的事绝口不谈”。

当然,“人脉力”也可以理解为,这家迅速崛起的“新军工”已经在对人才的争夺中走在了行业前列。其中既有创业团队从硅谷科技界带来的风投资本人脉;也有融资—并购模式下对一家又一家优质潜力企业的并购整合,吸纳技术队伍;还有从传统防务巨头挖来的一批批资深人才;当然还有公司高管、政府高官和军队要员一次次进出“旋转门”,转换身份。

想来,这样日趋厚实的“人脉力”也是风投资本一心追逐(一轮轮追加投资)的充分理由吧。



对安杜里尔公司发出的“改革”之声,外界的乐观观点是,这标志着美国新一轮“新军工”热潮的即将到来,在规模庞大且对国际市场有一定潜力的美国防务市场上,需要更多像安杜里尔这样的公司来“引爆”武器装备技术的快速迭代。但也有另一些声音,比如一些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分析师认为,对帕兰提尔公司的业务“看不懂”,认定其市值存在“泡沫”。推演开来,更有声音称,美国“新军工”是资本推手下的“一时兴起”,难成行业热潮,终会有泡沫破裂的那一天。

然而,不论安杜里尔公司未来会走向何方,这家“新军工”自2017年成立以来,其并购扩张、人脉网络、资本互动、产品方法论、市场开拓、品牌打造、国际业务布局等所行所得,是如今全球防务市场上一个典型的新行业案例,值得记录下来,从而汇聚成了值得观察的典型样本,也让我们对于处于变革中的西方防务界,尤其是美国防务界的快速变化有所体悟。(文案:郑宇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看航空 incentive-icons
看航空
《中国航空报》社有限公司官方账号。看航空,知天下。
39437文章数 981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