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权的转移过程——节制诸军事的五军都督府是如何失去兵权的

分享至

《从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袭之路》-57

朱棣在攻城方面并不比张士诚强多少,北军以骑兵为主,要骑兵下马攻城,那根本不是他们的专业。一个骑兵可以在野外击败10个步兵;如果他下马步战,未必能打得过一个步兵;一旦他开始攻城,那么10个下马骑兵都未必换得掉城头一个步兵。

这个道理在真定得到了验证,北军围住真定强攻了三天毫无进展,朱棣意识到再攻下去也没什么结果,不得不解围而去。

朱棣最担心的情况发生了,南军在城外损失三万余人,看上去是北军很大的胜利,但正如我们一再说到的,损失点人对建文帝算不了什么。

根据战争性质的不同,战争目的也不尽相同。有时候,以空间换时间,对敌人有生力量造成杀伤,积小胜为大胜,能达到最终胜利;有时候,空间不是主要的,时间才是,战争的目的不是杀敌,而是尽早夺取目标,就能获取最终胜利。

朱棣需要的是后一种,没能拿下真定就是失败,他只能退回北平,伺机再动,战场的主动权又回到了耿炳文手里。



【捧毂推轮】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当将士们在前线厮杀的时候,战争的胜负很可能已经在朝堂上被决定了。

老将耿炳文在真定城外遭受了失败,这是记录中他第一次的战场败绩,也是唯一一次。

虽然他顽强地守住了真定,可朝中大臣并不都这么看,尤其是黄子澄。

朝廷的要求是迅速攻克北平啊!给你老耿这么多兵力,难道仅仅是让你去当缩头乌龟吗?而且,你竟然还在野战中被击败了!

黄子澄安慰了建文帝一番: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烦恼。如今大明兵强马壮,粮饷充足,取之不竭,用之有余。燕王只有区区一隅之地,怎么能抵挡全国之力。

不就是损失点人吗,三十万不够,我们再调五十万大军过去,一定能平定燕王。

这番话很是提气,说得朱允炆连连点头。黄子澄接着话锋一转:耿炳文无法胜任,应该用曹国公李景隆代替他。如果上次就启用李景隆,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失败。

齐泰一听急眼了,他立马反对:“万万不可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