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把销售额做到3000元以上,主要是给村里的新主播带个头。”10月21日傍晚7点,刘强准时走进中博汽车城的直播间。镜头前,他熟练地拿起真空包装的猪头肉,向网友介绍村里30多年的传统加工手艺,直播间内“簸箕掌猪头肉”的字样格外醒目。
如今在淄博博山,像这样“白天忙村务、晚上当主播”的村书记不在少数。作为全国文明村,东顶村党总支书记陈勇,当天上午刚刚接待了两拨来参观的人群,就开始联系下午直播的产品。
村书记们带着土特产从田间走向屏幕,让“一村一业”的招牌在网络上越叫越响,不仅卖出产品,更收获希望。截至今年10月,博山区509个“一村一业”项目开工率达99.02%,总收益突破2913万元,超过去年全年可预测收益,一幅“书记带头闯、村民跟着干、产业旺起来”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
白塔镇簸箕掌村开设了“书记直播间”。
村书记走进直播间
“各位家人们,我们簸箕掌猪头肉都是当天现做现真空,肉质紧实还不腻。”直播间里,62岁的刘强语速并不快,却句句实在。谁能想到,这位此前连短视频都很少刷的老书记,如今已成了“网红书记”“带货标杆”。
簸箕掌村有几十年猪头肉加工传统,村内还有十余家加工作坊,但过去受限于线下渠道,好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今年5月4日,在白塔镇牵线下,村里与青丘影业达成合作,对方免费提供电商培训、拍摄视频起号,刘强率先“触网”,发出第一条短视频,三天时间就达到40多万的浏览量。
让刘强没想到的是,这一个月做了五六条短视频,每条浏览量都在十万以上,很多人看了短视频来到簸箕掌村,四处打听这延续了30多年的“老味道”,直接带动了村里猪头肉的销售。
刘强抓住机会,跑手续、走流程,很快就为簸箕掌村的农业合作社办下来“食品生产许可”,为下一步直播带货铺平了道路。
回想今年6月26日首场抖音直播的经历,刘强笑着说,那是自己第一次直播,没想到成交额近7000元,一下子就让流量变成了销量。截至目前,簸箕掌村的直播累计开展30场,仅猪头肉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11万余元,5名村民主播新星正冉冉升起,形成了“书记带头、村民接力”的直播梯队。
同样在镜头前收获认可的,还有东顶村党总支书记陈勇。今年国庆期间,在淄博市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上,东顶村准备的9000个石磨面粉馒头不到下午就卖断货。借着短视频的热度,即便连续下雨的国庆中秋期间,村里每天也能卖出四五千个馒头。为此,村里还推出了石磨麦芯粉面条。
村书记们的“触网”并不是孤军奋战。博山区主动搭建平台,联合专业机构,打造四段式“村播助农”孵化模式:先通过短视频为村书记“吸粉”,再培训直播技巧,最后对接供应链、打通销售链路。截至目前,全区已孵化出刘强、陈勇等2名“网红书记”,相关短视频曝光量超200万次,“博山簸箕掌猪头肉”“东顶石磨馒头”等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
陈勇(前右)正在请游客品尝石磨面粉馒头。
村庄联手闯市场
“为啥要做短视频,要做直播?我们就是要解决一个卖不掉的问题!原来靠节日、靠圈子、靠面子卖货,现在得靠网络‘卖全国’!”陈勇的这句话,道出了博山村干部们的共识。在东顶村,石磨面粉系列产品的“出圈”,正是打破地域局限、拓展全国市场的生动实践。
为了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去”,博山区在市场化拓展上持续发力。针对猕猴桃、鲜桃等生鲜产品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区里组织寄递服务座谈会,推动快递费用下降;举办“一村一业”农副产品推介会,筛选23个优质产品对接大型商超,协助8家产品办理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提升市场准入标准。
跨村联营则让“卖全国”的底气更足。例如,博山镇38个村推进63个项目,流转土地2100亩。统筹上,镇村齐干,强村带动,朱家庄四村联种高粱等;技术上,强化技术服务,细化技术标准,如设榛子研究基地等;销售上,推行订单农业,扩大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宣传上,培育网红书记,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现有59个项目已开工,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670.6万元,同比增34.6%。其中,马家沟蝴蝶岭农文旅融合项目,以软枣猕猴桃种植为基础,开发休闲露营、户外团建研学、户外拓展锻炼、户外生态休闲探险等项目,今年春节期间,他们通过“短视频+直播”推广软枣猕猴桃,吸引外地游客前来采摘,年综合收入突破80万元。
就在不久前,来自白塔镇、源泉镇、八陡镇等镇办的东顶村、簸箕掌村、岱北村、因阜村四位书记一起来到池上镇,与虎林村的村书记一起为池梨做促销,这种抱团发展的思路和格局,成了博山区这些网红村书记们最显著的特点。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现在抱团发展,不仅能扩大各村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共享物流、包装资源,统一品牌形象,议价能力也更强。”博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举办“村播助农”电商专题培训和抖音直播及短视频制作实操培训班,宣推东顶、马家沟等一批网红书记,带火一批特色农产品;先后组织博山区网红书记线上助农销售座谈会、“一村一业”农副产品推介会、猕猴桃稳价促销座谈会和寄递服务座谈会,助力鲜桃、猕猴桃等农产品宣传销售,猕猴桃快递寄递费用总体降幅5%。
![]()
通过网络赋能,博山区“一村一业”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要开花更要结果
“从1个村的尝试,到509个项目的遍地开花,博山的‘一村一业’不是零散的点,而是全域联动的面。”博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辉表示,博山区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为目标,构建起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让网络赋能从“单个突破”走向“全域覆盖”。
博山区“一村一业”思路明确:既要建项目,更要见效益——“要看见花开,更要看到结果”。为此,博山区“一村一业”紧紧围绕“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目标,让产业发展有章可循。
标准化为农产品“立规矩”。制定猕猴桃、大榛子等7个主导产业的种植管理标准,推进博山猕猴桃申报绿色标准化基地,东崮山村、窑广村2家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绿色认证,6个产品正在开展绿色食品申报。同时,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今年已开展定量检测436批次、定性检测2000余批次,确保“上网”的每一件产品都安全可靠。
规模化让农户“有底气”。目前,30亩以上项目达37个,100亩以上9个,10亩以下项目23个同比减少50%,设施农业项目增至29个,加工类项目37个、同比增长32.1%。石马镇中石村、桥东村、桥西村、芦家台村、淄井村、下焦村等6个村复耕耕地966亩,发展辣椒订单种植、小麦玉米轮作、中药材柴胡种植等,预计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品牌化运营让农产品“有身价”。博山区推动猕猴桃入选国家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15家产品获“淄博农品”授权,4家老字号获评市乡村特色名优产品;筛选出14个网红农产品、12个打卡地,选聘21名“乡村振兴推介官”为博山农品代言。
市场化让产业“有活力”。博山区持续开展“村播助农”电商培训,培育由20名党员骨干组成的“新农人”直播团队,打造“老陈说振兴”“八陡味道”等12个特色IP账号,年均发布原创内容500余条,传播量达3000万次。同时,创新“定制公交+主题市集”“周末市集”等模式,结合年货节、樱桃节、采摘节等活动,让农产品实现“线上引流、线下转化”。
如今的博山,从白塔镇簸箕掌村的猪头肉直播间,到八陡老街的石磨面粉体验中心,再到博山镇马家沟村的农文旅基地,“一村一业”的活力处处彰显。李辉告诉记者,未来博山区将继续深化“村播助农”模式,攻坚标准化建设、提升规模化水平、强化品牌化打造、锁定市场化运营,让更多山村借着网络的东风,走出一条“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振兴之路。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李波 通讯员 刘亚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