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袭之路》-55
【天命】
张信的叛变并没对张昺、谢贵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他们忠实地执行着朱允炆的命令,派兵控制了北平所有城门,并调来七卫士兵将燕王府团团包围。虽然朱棣已经根据张信的情报,得以把仅有的800卫士和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张玉、朱能等都调进了王府,但这还是场实力悬殊的较量。
实力对比让有能力的朱棣绝望,他还能指望一下的,只有运气。
袁忠彻给张昺、谢贵相面,得出的结论是都是他们短命相,天机不可泄露,短到什么程度他没说,估计也说不出来。朱棣的装疯本是心虚拖延时间的表现,没想到反而让事情提前败露。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看起来短命相的不是张昺、谢贵,而是朱棣自己。
然而,袁忠彻的预言还是实现了。
![]()
张昺和谢贵决定先礼后兵,他们用箭将诏书射入燕王府,要是朱棣不配合,下一步就是发兵攻打。正是这个举动给朱棣带来了一丝生机,他看到诏书上写的是“削爵及逮官属”,并列明了需要逮捕官属的名字,其中并没有他本人。
诏书中,燕王仅仅是被削去了爵位,没有提出下一步处置方法。理论上说,他的身份仍然是皇帝的叔叔,张昺、谢贵无权逮捕他,甚至还得表示尊敬。而且,也没写明如何处置燕王府的卫士,是先缴了他们械呢,还是全部抓起来去吃牢饭。
朱棣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漏洞,他决定将计就计,假装逮捕名单上列出的人,派使者召见张昺、谢贵二人进王府接收人犯。
张昺、谢贵有点懵,这怎么跟想好的程序有点不一样,可是朱棣还有皇亲之尊,他们又不方便不打招呼直接带兵进去抓人。
怎么办呢,电话还没有被发明,再请示领导显然是来不及的,张昺、谢贵只能自己作一回主了。本着皇上交待的事一定得办,没交待的事一定不能瞎办的为官之道,他们决定接受朱棣邀请,进燕王府接收人犯。
跨进门槛前,守门的卫士拦住了他们:两位大人,按照王府规矩,只能你们两个人进去,一起来的兄弟麻烦在门外等候一个。
张昺、谢贵对视一眼,咋忘了这条呢,现在来都来了,不见得打退堂鼓吧?
那就这样办吧,两个人把卫士全部留在门外,踏进了鬼门关。
朱棣果然热情招待了他们,还贴心地捧出西瓜请两位大人解暑。可还没等他们啃上两口,朱棣把瓜往地上一摔,评书中常见的桥段出现了,埋伏的刀斧手一拥而上将两人拿下。
古有摔杯为号,朱棣摔瓜为号。
王府外的士兵从傻傻的从下午等到了晚上,不见领导出来,也没人管饭,离开的人越来越多。朱棣趁机宣布,没事了,张昺、谢贵对我不礼貌已经被抓,大家各回各家吃饭去吧。
王府中,张、谢二人此时早已人头落地。
![]()
张昺、谢贵的履历是够看的。族谱显示,谢贵是东晋谢安的四十世孙,在朱元璋时代他就因军功授河南卫指挥佥事,加广威将军。时年已经六十四岁的谢贵见过大风大浪,是个经验丰富的武官。四十一岁的张昺要年轻一点,资历却一点不差,他是典型的从基层一步步历练到中央的官员,从知县任上一直升到工部侍郎、刑部侍郎,距离九卿仅一步之遥。
有这种历练,朱允炆觉得自己两个亲信的智商应该在线,这种事不需要一步步写得那么啰嗦。
这个书呆子显然低估了四叔的智商和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身份差别,高估了两人的应变能力。在建文元年七月五日这一天,老天爷从头到尾选择的都是朱棣。张信的叛变让朱棣得以提前召集人手准备,张昺、谢贵的愚蠢又让朱棣死里逃生。这就是传说中的运气吧,从起事开始,运气就远远地离开了朱允炆,站到了朱棣这边。
当然,要朱棣说,这不叫运气,叫天命。
燕王府的包围就此解除,趁着夜色,朱棣开始行动。
有野心垫底,有能力背书,再有天命加持,他将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