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形象。成字的甲骨文写作,意思是一把斧子去砍一根木头。这个意义非同寻常,是古人建交的一种仪式,表示发誓、结盟、盟约、和平等意思。例如《赤壁之战》记载:“(孙)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这就是著名的孙权怒砍桌角,与刘备结盟,誓言抗曹的典故。”,例如成都蒲江县飞虎村出土的战国青铜“成都矛”上的成都两字的铭文。在秦代之后成字逐渐定型为今天的样子,并成为一个象征美好与成功的汉字。
“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
成都城市名称新考
德柯吉堂堂主
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新一线城市排名首位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有着三千多年的城建史和两千多年的城名史,是世界唯一两千余年至今,城址与城名都未改变的大城市。成都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文化魅力吸引着全球旅行者的目光。关于成都城市得名,一直是文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至今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笔者从成都两字的最初本意出发,尝试探讨成都最原始的地名,源于成都市成华区的商代羊子山古蜀祭祀台。
成都城市名称来源多种解释
成都不但拥有两千余年城址与城名不变的辉煌历史,如今也是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因此成都城市名称一直是文史界关注的研究对象,对成都城市得名的由来,几乎有十余种不同解释。
首先就是最普遍最流行的说法,成都源于《太平寰宇记》:“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但此种说法早已被文史界一致否定。
二是源于《山海经·大荒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认为成都得名于山海经中的山名。
三是“成都”两字源于古蜀人的语言发音,意思是“成族(蜀族)人居住的地方”。
四是源于《国语·晋语一》:“狄之广漠,于晋为都”,认为“都”是古代两国边境不设防,可自由来往的都市,成都是一座跟丝绸交易、茶马互市有关的自由贸易城市。
五是根据出土的秦汉时期四川漆器铭文:“成亭”“成市”“成市草”等,认为成都得名于上述名称。
六是认为四川自古盛产竹子,盛行竹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成都在先秦时期的建筑形式是一种名为“笼”的巢居,成都的“成”字为干栏式木结构巢居的象形。
七是认为成都得名于秦并巴蜀之后,成都城市名称是为了体现秦武力征服蜀而由秦所取,与秦征服蜀的军事活动有关。
上面列举了多位文史名家对成都城市名称来源的七种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说法,不一一举例。总之,成都两字的来源各执一词,至今无令人信服的解释。
水泽所聚谓之都
先说成都的“都”。
扬雄《蜀都赋》云:“(成都)西有盐泉、铁冶,橘林、铜陵,邙连盧池,澹漫波沦。”
左思《蜀都赋》云:“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金铺交映,玉题相晖。”
成都被杜甫称为“江城”。
马可·波罗游历成都写到:“有一大川,经此大城(成都)。川中多鱼,川流甚急,广半里,长延至于海洋,其距离有八十日或百日程”,“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众多典籍和文学作品描述,古代成都河流密布、桥梁众多,实际上是一座水城。
《水经注·文水》云:“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潴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盖即水以名城也。”
“以水名城”,因畔水而得名的古代城市多有“都”字,例如武都,《水经·漾水注》云:“(武都),天池大泽在西,故以‘都’为目矣。”直接指出,武都因为在其西面有一个天池大泽,所以称为武都。除此之外,还有四川历史上著名的邛都、广都、新都、笮都等多个城邑、聚落附近都有河流水体。
由此可以推测,在古蜀时期,蜀人有“以水名城”的习惯,因此后世经典《水经注》会记载:“水泽所聚谓之都”。
目前国内文史界基本一致认为成都的“都”字,源于成都密布的河流水体和古蜀人“以水名城”的渊源。笔者也持此种同样观点。
释 成
再说成都的“成”。
前文已叙述成都的“都”字来源,那么成都的“成”字,就是解释成都城市名称来源的关键所在,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文物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指出,“成都这个地名,“成”字才是中心词,“都”字如同“京”“邑”等字一样只是附加词。”
成字是汉字里经常使用的文字,成字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含义,《说文解字》云:“成,就也。从戊,丁声。”
戊是古代一种长柄大斧的兵器,甲骨文写作
“成”字的本义就是“成盟”“讲和”“和平”的意思,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五月,秦、晋为成。晋韩起如秦涖盟,秦伯车如晋涖盟。”意思是之前鲁襄公九年时,秦人伐晋。十年,晋人又伐秦。十一年,秦人又伐晋。两国结缘日久,连年征战不断,因此开始尝试议和。于是晋大夫韩起到秦国,秦大夫伯车到晋国,双方相互往来,商讨罢战讲和结盟之事。
“成”由“成盟”逐渐引申为成就,成为、完成等意思,例如《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成之。”《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李斯《谏逐客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成字在战国时期简化写作“
![]()
![]()
成都市蒲江县出土“成都”铭文青铜矛
“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谓之成
《周礼·秋官·大司寇》云:“凡邦之大盟约,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
据《周礼》记载,先秦时期有司约、司盟等官职,专门负责国与国之间结盟、盟约的文书保管。这样重要的文书主要收藏在一个叫“天府”的地方。
《周礼·春官·天府》云:“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先秦时期的天府指天子的府库,或天帝的神庙、府邸之类,后来演化为“天府之国”。先指秦所处的关中平原,后成为成都平原的专属名称。在上古乃至先秦时期,部落之间的会盟或者诸侯之间的盟约,都具有非常神圣的性质,“盟”既可以是与天神的盟约,也可以是与人的盟约,因此,具有神性的盟约,需要藏之于“天府”。
尽管后来“天府”一词成为物产丰富之地的代名词,可以收藏各种粮食物资。例如《新唐书·牛僧孺传》记载:“荒财耗力且百万,终不得范阳尺帛斗粟入天府。”但在先秦典籍中,天府指天子府库,或天帝神庙、府邸时,并没有指出“天府”具体用于收藏何物,唯一明确指出的就是:“凡邦之大盟约,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即天府具有收藏神圣盟约的用途。从天子府库,或天帝神庙、府邸演变为成都平原的专属名称的演化路径,非常值得研究,暂且不表。
“涖其盟书”的“涖盟”,是上古乃至先秦时期,交战或者对立的国与国之间开启和谈、遣使结盟的一种外交活动。涖盟时,有时是双方国君面对面亲自会盟,有时是国君亲自面见接待前来会盟的他国使者。
前文已叙述会盟是上古乃至先秦时期,与神或者人的缔约活动,是当时非常神圣、非常重要的精神生活、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在《尚书》《左传》等典籍里记载了当时大量的会盟事件。例如前面例举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五月,秦、晋为成。晋韩起如秦涖盟,秦伯车如晋涖盟”的故事。其中“秦晋为成”的“成”,正是表示发誓、结盟、盟约、和平的意思。因此,“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谓之成。
指水为誓
“涖”(lì)在很多典籍里又写作莅临的“莅”(lì)。
《尔雅》云:“涖,视也。”
“涖”与“莅”都有看着、面见、面对、亲自来到的意思。会盟当然要双方亲自面对面的会谈,那么“涖”字为何从水?在双方会盟时,发誓几乎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双方的誓言,来保证盟约的稳定。“对天发誓”,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人发誓场景,其实除了对天发誓,在古代“指水为誓”更为重要。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两次指水为誓的故事,一次是汉光武帝刘秀,《后汉书·岑彭传》云:“光武攻洛阳,朱鲔守之。上令岑彭说鲔曰:“赤眉已得长安,更始为胡殷反害,今公谁为守乎?”鲔曰:“大司徒公被害,鲔与其谋,诚知罪深,不敢降耳。”彭还,白上。上谓彭:“复往明晓之:夫建大事,不忌小怨。今降,官爵可保,況刑罚乎?”上指水曰:“河水在此,吾不食言!”一次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对曹爽发誓,《晋书·宣帝纪》载:“吾与太傅(指曹爽)共受先帝顾命,岂可相负?若不信,有如此水!”还有“中流击楫”的成语也与指水为誓有关,《晋书·祖逖传》载:“帝乃以(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伞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在北伐渡长江时,用船桨击打船舷,对着江水发誓,一如前文所述,“成”字最初的含义:用长柄斧(船桨)砍击木条(船舷)的情景再现。还有《洛神赋》云:“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唐代诗人元结《演兴四首·讼木魅》诗云:“敢引佩以指水,誓吾心兮自明。”等等。
因此在会盟发誓的地方,最好河流密布,方便面对水泽指水为誓,所以涖盟的涖字从水。
成都市成华区商代羊子山古蜀祭祀台
成华区是成都传统的五个中心城区之一,得名于历史上的成都县与华阳县。
位于成华区双水碾街道的商代羊子山古蜀祭祀台,是一座规模巨大的正方形土台,边长超过100米、一共三层,总高12米。底座面积超过19000平方米,由160余万块土砖堆砌而成。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古祭祀台,年代在商代晚期到周代早期,考古学上为成都十二桥文化一期。
历史学家段渝在《四川通史》中指出:“羊子山土台,若征发2万人修建,至少要3年或4年才能建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说明当时古蜀地区必定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权支撑。”
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指出:“当三星堆将惊世骇俗、美轮美奂的重器向两个坑里倾覆的同时,羊子山土台却在成都平原的中心位置高高耸立了起来。”
羊子山祭祀台出土了自一万年前的打制石器,到春秋战国、秦汉、晋、魏、唐、宋直到明代各时期数量巨大的精美文物,堪称一座中华文化宝库。可惜由于砖厂取土,导致羊子山古蜀祭祀台消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20世纪50年代羊子山古蜀祭祀台考古发掘现场
![]()
![]()
羊子山古蜀祭祀台遗址现状
方出于矩
笔者曾大量论述中华民族是天文学民族,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蜀先民同样是崇尚天文学的民族。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盖天说,即天圆地方学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先民。
盖天说在《周髀算经》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此书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天文学与数学专著之一,是研习中国天文学的必读之书。因其主张天圆地方学说,盖天说又被称为周髀说。其学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北京的天坛是圆形、地坛是方形。
《周髀算经》云:“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圆出于方”,指圆形是通过正方形切割转化而来;“方出于矩”,指正方形由直角(矩)构成,通过矩的直角绘制。“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即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很显然,正方形的羊子山古蜀祭祀台是天圆地方的盖天说理论体系下,经古蜀人天文测绘与运用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兴建的一座方形地坛,而不是圆形的天坛。在最早的羊子山土台考古发掘原报告里,写其为:“是观望,或为集会,祭典之所”。
四川大学林向教授指出,它应是宗教祭祀性质的建筑,“可能之为祭坛”,是古蜀国用于宗教祭典的场所。
![]()
羊子山古蜀祭祀台复原图
北京地坛与羊子山古蜀祭祀台
北京地坛,又名方泽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二环以北,符合中国古代“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祭祀方位礼制。方泽坛石座上各凿有四个水槽。坛四周按照《周礼》记载:“夏日至,祀地祇于泽中之方丘。因下以事地,故于泽中取方丘。水中不可以设祭,故亦取自然之丘,象地之方,故也。”环绕以祭祀时注水用的沟渠,方形加四周的水泽,因此地坛又称之为方泽坛。
成都市成华区位于成都市原东城区,后取成都县与华阳县之名,合名为成华区。羊子山古蜀祭祀台位于现成都市北二环外侧以北,大约北偏东30度的位置。笔者曾论述成都城市建设方位呈东偏南28.5°,即城市整体向东南方倾斜布局。因此羊子山古蜀祭祀台正好位于成都城市布局的正北方,与北京地坛(方泽坛)一样符合祭地方位礼制。在目前所有介绍羊子山古蜀祭祀台的资料中,均会一起介绍流经此地、近在咫尺的沙河。沙河是成都市的主要河道,属岷江水系。沙河在秦汉时期名为“升仙水”,这一名称在晋代的《华阳国志》、南北朝的《益州记》、唐代的《成都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说明沙河是至少在秦汉之前就存在的历史悠久的水系。此地所属的双水碾街道,也是因为历史上此地为升仙水与凤凰水交汇之处,建有两座水碾而得名。地处北部,呈正方形的羊子山古蜀祭祀台就位于此水泽环绕之处,类似于后来北京地坛(方泽坛)造型。
不知其是否为中国祭祀大地的地坛礼制之原型?
![]()
北京地坛(方泽坛)
为坛而盟
著名的《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情节:“(陈胜)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古人一般会在“坛”会盟,《说文解字》曰:“除地曰场,曰墠,于墠筑土曰坛。”
坛经常与社坛联系在一起,有时专指社坛,而社坛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堆土而成的会盟之坛建在哪里呢?
历史上著名的周武王灭商的“孟津之誓”,就是周武王在河南孟津黄河渡口设坛发誓,与八百诸侯会盟的故事。再如历史上著名的秦赵会盟台,即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会盟,赵国上大夫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维护赵国尊严之处,秦赵会盟台就位于河南渑池县渑水与羊河汇流之处。
因此,会盟之坛一般会设于近水处,设坛之后还会在坛上设置“方明”。方指四方,明指神明,方明就是象征四方之神的木刻神位,将其陈设于坛的北端,用于会盟发誓之后的祭拜。如此看来,会盟之坛应该是有四个方向的方形之坛。君王会盟的坛,一般会建设得非常宏伟巨大,就像成都羊子山古蜀祭祀台,其形似山,被后人称之为羊子山。
《山海经·南山经》所载的“成山”,其云:“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靑雘,琢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
《周礼·秋官·司仪》云:“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
《山海经》里叫做“成”的山,四方形,三坛,也有水流过,非常像《周礼》描述的合盟天下诸侯而建的会盟之坛,两者之间不得不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总 论
历史上在四川建立地方政权的有两个都以“成”作为国号:
一是新莽末东汉初,割据四川的公孙述,国号“大成”。
二是晋末,割据四川的李雄,国号“成”,史称成汉。
公孙述来自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李雄是来自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的氐族人,都不是古蜀成人。他们怎么会选择来源于成人部落的“成”作为国号呢?因此除了前文叙述的,那些解释成都“成”字由来以外,成都来源于古蜀一支叫成人的部落所建理论,也是不成立的。历史上有著名的“成周”“成王”“成商”“成汤”等,这些以“成”为名的朝代与君王,在中华历史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孔子也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集大成是孔子的最高成就。因此,成都的“成”几乎是中国最具有美好与成功喻意的汉字,可惜没有深入研究与发掘。
羊子山古蜀祭祀台紧邻沙河(古升仙水),坐落于川陕公路旁边,川陕公路是以蜀道最主要的干道——金牛道为路基修建。金牛道兴起于商代晚期,与羊子山古蜀祭祀台同一时期兴起。金牛道连接成都与关中平原,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位于成都的这个“强大、统一的政权”,在其交通要道之处修建的这个羊子山古蜀祭祀台,除了最早的羊子山土台考古发掘原报告里认为:“是观望,或为集会,祭典之所”的用途以外,应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与天神、天下诸侯会盟的地方。
![]()
1处即为羊子山古蜀祭祀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北二环与北三环之间,左临沙河(古升仙水)右临川陕公路(古金牛道)
前文叙述“成”字从戊,有兵器的含义,本义是一把斧子去砍一根木头。在古代兵器带有军事含义,这也是有学者将成都的“成”字解读为,秦使用武力军事手段并蜀后,用此字命名成都的原因。
其实这只是“成”字最表面的意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杰出代表就是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例如“以武止戈”思想,武力不是目的,是为了止战。
“成”字正是充满辩证思想的一个文字,其第一层意思带有军事含义,但是它的真正含义是:通过会盟、结盟、盟约达到和平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成”字由本义演变为:成为、达到、成功、成就等具有美好喻意的文字。
正如前文所述,成都城市名称的关键在于“成”字,巧合的是羊子山古蜀祭祀台就位于古代的成都县境内。今天成都市就得名于古代的成都县,应该说古成都县是成都两字的直接来源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全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兼具祭祀与“以武止戈”会盟和平功能的羊子山古蜀祭祀台,就是古成都县境内最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地面建筑。
![]()
古成都县与古华阳县示意图
综上所述,成都市成华区的羊子山古蜀祭祀台就是古成都县“成”字的发源地,这个台的名字就叫“成”。在“成台”达成象征和平、成功、成就等喻意的盟约收藏在“天府”里,因此可以说“成台”也是后来演变出的“天府之国”称谓的渊源地。如果笔者的论述成立的话,那么成都拥有2500多年不变的城名史,将提前至三千年以上。因“成”字如此美好喻意而得名的成都市,是中国真正的和平之都、成功之都、盟约之都。当今世界依然如昨,国际舞台、商业领域等的结盟、会盟、盟约依然盛行于世。可“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也!
来源:李冰文化研习会
作者:德柯吉堂堂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