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的警卫员吴吉清,活着被送进太平间,逃生后揪出幕后真凶

0
分享至

1936年寒冬,延安红军医院,毛主席的警卫员吴吉清被送进了太平间

可当谢觉哉推开太平间的门去看他时,竟然发现他还活着,便将他带了出来全力救治。

吴吉清死里逃生后,配合相关人员迅速揪出了幕后真凶。

吴吉清为何会被活着送进太平间?幕后真凶到底是谁?



革命战士

1909年的江西会昌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迎来了他们的儿子吴吉清

吴家世代务农,租种着地主家的几亩薄田,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却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七岁那年,吴吉清被父亲送到地主家当放牛娃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赶着牛群上山,直到天黑才能回家。



地主家的少爷比他大不了几岁,却总是变着法子欺负他。

有一次,因为牛吃了地主家菜园里的一棵白菜,少爷就用鞭子抽得他背上鲜血淋漓。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五年,吴吉清身上布满了新旧伤痕,但他骨子里的倔强从未被磨灭。

1930年春天,地主家的少爷又无故殴打他,这一次,已经二十一岁的吴吉清再也忍无可忍。

他一把夺过鞭子,狠狠地还击了那个欺压他多年的少爷



惊恐万状的地主立即叫来家丁要抓他,吴吉清趁着夜色,逃离了家乡

逃亡的日子比想象中更加艰难,没有路引的吴吉清不敢走大路,只能在深山老林里穿行。

饿了就挖野菜、摘野果,渴了就喝山泉水。

一个月后,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他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赣南山区的一条小路上。

命运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机,一支红军队伍发现了他



当吴吉清在红军临时驻地醒来时,他看到的是一张张亲切的笑脸。

一位红军战士端来热腾腾的稀粥,班长拿出自己的备用衣服给他换上。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跟着这支红军队伍行动。

他亲眼目睹了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场景,听到了许多他从未听说过的革命道理。

当队伍领导问他是否愿意加入红军时,他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1930年秋,吴吉清正式成为红四军的一名战士

参军后的吴吉清训练刻苦,作战勇敢,很快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

1934年,由于表现突出,吴吉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也是在这一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组织上考虑到他政治可靠、军事素质过硬,将他选拔为毛主席的警卫员



警卫生涯

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后,吴吉清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

1934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吴吉清第一次因为纪律问题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教导。

那天行军至湖南边境,毛主席连日工作导致食欲不振,吴吉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他想起家乡用辣椒开胃的土方,便私自向当地老乡要了一串红辣椒



当他把辣椒送到毛主席面前时,没想到迎来的是严肃的批评。

"小吴啊,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怎么能随便拿群众的东西?"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耐心地给他讲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意义。

那个夜晚,吴吉清在煤油灯下将纪律条款抄写了二十遍,从此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刻进了骨子里。

一天早晨,毛主席发现他在记录值班名单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便特意安排谢觉哉担任他的文化教员

这位后来成为"延安五老"之一的革命家,为吴吉清制定了"日识五字"的学习计划。



最初的学习异常艰难,握惯了枪杆的手拿起毛笔就发抖,常常把字写得歪歪扭扭。

但想到毛主席"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的教导,他坚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字,用树枝在地上反复书写。

长征途中,他把识字卡片缝在背包内侧,休息时就拿出来认读

过草地时,他发明的"背包识字法"在全军推广。

每个战士背后贴一个字,行军时后面的人就能认读。



到陕北时,他已经能够撰写简单的工作报告,后来更成长为能够独立起草文件的干部。

长征路上的生死考验,则锤炼了吴吉清的革命意志

1935年翻越夹金山时,队伍遭遇暴风雪,战友戴天福因高原反应昏迷

吴吉清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解开自己的棉衣将对方裹住,用体温为他取暖



当大部队准备出发时,发现两人被大雪掩埋,只露出一个拳头大小的通气孔。

毛主席亲自带人挖开雪堆,发现吴吉清仍保持着保护战友的姿势。

在警卫班的日日夜夜,吴吉清逐渐从一个只知服从命令的战士,成长为有政治觉悟的革命军人



被送太平间

1936年的陕北,吴吉清连日奔波于各机关单位之间,为刚刚结束长征的同志们调配紧缺物资。

彼时的他已经担任中央机关合作社主任,连续多日的劳累使他染上了风寒。

起初只是轻微的咳嗽和低烧,直到有一天清晨,他在整理账本时突然晕倒在办公桌前。

同事们才发现他额头烫得吓人,连忙将他抬回宿舍



消息很快传到毛主席那里,老人家立即派自己的保健医生前去诊治,诊断结果是极具传染性的重伤寒。

"必须立即住院治疗!"保健医生的语气不容置疑。

就这样,昏迷中的吴吉清被紧急送往水沟坪红军野战医院

但到了医院后,由于药品极度匮乏,吴吉清只能靠最基本的治疗维持生命

高烧持续不退,他的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



每当清醒时,他总能看到病床前站着前来探望的战友。

有时是合作社的同事,有时是警卫班的老战友,最常来的是他的文化老师谢觉哉

这位年过半百的革命家每次来都带着亲手熬的小米粥,一勺一勺地喂他。

某天清晨,当谢觉哉像往常一样来到医院时,发现吴吉清的病床已经换了人

他急忙找到主治医生询问,对方冷漠地回答:"那个伤寒病人已经送太平间了。"



谢老闻言如遭雷击,但他很快发现了蹊跷

昨天来探望时,医生还说病情稳定,怎么突然就去世了?

他坚持要见遗体,医生却以传染病为由百般阻挠

这反常的态度引起了谢老的警觉,他立即找来熟悉的红军医生张秀英,两人直奔太平间



推开那扇破旧的木门,在角落里,吴吉清被随意地放在草席上,脸色灰白。

谢老颤抖着握住他的手,突然惊呼:"还有脉搏!"

张医生迅速检查确认:"确实还活着!"

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时,老人家正在主持一个重要会议,他当即拍案而起:"简直是胡闹!"



会议被迫中断,毛主席立即作出三点指示:第一,全力抢救吴吉清;第二,控制涉事医生;第三,彻查医院管理问题

他特别强调:"凡是经过长征的同志,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救治!"

更令人感动的是,毛主席派人送来了组织上特供给他个人的进口特效药

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吴吉清终于睁开了眼睛



真相调查

吴吉清死里逃生后,中央保卫部门立即成立专项调查组,对涉事医生展开全面审查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这位名叫李文彬的主治医生,原是胡宗南部下的军医,在1935年的一次战斗中被红军俘虏。

他表面上积极改造,主动交代问题,甚至编写过战地医疗手册,因此被破格录用为红军医生

但档案材料显示,此人曾秘密加入国民党"蓝衣社"特务组织,被俘后一直暗中执行破坏任务



调查组在他宿舍的墙砖夹层中搜出了密码本和微型发报机,还有一本记录着三十多名红军伤病员死亡情况的秘密日记

铁证面前,李文彬供认不讳:他专门挑选经历过长征的骨干战士作为加害目标,通过延误治疗、错误用药等方式制造"医疗事故"。

这个潜伏两年的特务最终被公审枪决,这次事件如同一记警钟,促使中央彻底整顿医疗卫生系统。

1936年秋,中央军委颁布《关于纯洁医疗卫生队伍的决定》,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政治审查。

1942年开展的"抢救运动"中,边区保安处特别设立医疗系统专案组,由谢觉哉亲自督导



经过半年缜密调查,共挖出52名潜伏在各级医院的特务分子,其中不乏已经担任科室主任的"业务骨干"。

这套方法后来推广到各条战线,成为延安时期反特防谍的典范

康复后的吴吉清主动要求离开中央机关,前往条件艰苦的内蒙古工作

在内蒙古的三十多年里,他从贸易部普通干部做起,参与创建了第一批国营商店。

在剿匪斗争中组织物资供应,建国后又带领群众在戈壁滩上建起现代商业网络。



改革开放后,他按副省级待遇离休。

晚年他历时五年撰写的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用质朴的语言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这本书首印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研究党史军史的珍贵资料

1991年吴吉清病逝时,遵其遗嘱,骨灰一半撒在内蒙古草原,一半送回江西会昌老家。

吴吉清用一生诠释的"一根灯芯照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红色基因



从警卫员到商业厅厅长,他始终保持着在毛主席身边养成的作风。

公家的信纸绝不私用,办公室的灯油每月都要省下半斤。

在内蒙工作期间,他发明的"马背商店"解决了牧民购物难题,自己却常年穿着打补丁的制服。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更显珍贵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抽象派大师
抽象派大师
开心每一天
876文章数 11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