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红军长征一度确定不了落脚点,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定下决心

0
分享至

1935年9月,陕甘支队只剩6000多人,往哪儿走?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央领导层整整一年,毛泽东心里也没底。

直到哈达铺,一个人通过几张旧报纸,做出了关键判断。这个人不是毛泽东,而是张闻天。



湘江惨败后的路在何方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刚打完湘江战役。

8万多人,只剩3万。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走三步,就有两个战友倒下。伤员躺在担架上,轻伤员拄着棍子跟着队伍。



博古和李德还在坚持原计划,继续往湘西走,跟贺龙、任弼时的红二、六军团会合。

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反对。

他拿到情报,蒋介石在湖南武冈、城步、绥宁一带布下口袋阵。4万多人,等着红军往里钻,这不是会合,是送死。

12月11日,部队到了通道县。

12月12日中午,中央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

会场设在恭城书院,毛泽东开门见山:"不能去湘西了,那边是口袋,我们往贵州走。"

李德脸色很难看,他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不懂中文,需要翻译。

王稼祥站出来支持毛泽东,张闻天也表态:"贵州敌人少,我们有活路。"

周恩来最后发言:"我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意见。"



李德提前离场,博古没再坚持。

会议通过了西进贵州的决定,这是长征以来,毛泽东的意见第一次在中央层面被采纳。

但往贵州走,只是权宜之计,红军的落脚点在哪里?谁也说不清。

12月20日傍晚,黄平橘子园。

张闻天和王稼祥躺在担架上,两人都生病了,身体虚弱。

王稼祥问:"这次转移,中央定了目标吗?"

张闻天叹气:"没有。但这样打下去肯定不行。"

停了一会儿,张闻天突然说:"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都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了,还是请毛泽东同志出来吧。"



王稼祥

王稼祥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两个担架在暮色中晃动,这段对话,后来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遵义会议后的方向困惑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遵义会议。

张闻天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毛泽东接着发言,讲了一个多小时,分析军事路线的三个错误。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但落脚点的问题,会议没有解决,因为眼下最紧迫的是甩掉追兵,保存实力。

2月,部队到了扎西地区,张闻天正式接替博古,成为党的总负责人。

部队继续转移,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张国焘不同意北上。

他手里有8万多人,装备比中央红军好,他要南下,认为川康地区可以建立根据地。

毛泽东、张闻天坚持北上,日本人在华北步步紧逼,红军应该北上抗日。

9月,两军分裂,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毛泽东、张闻天率红一、三军团继续北上。



此时的陕甘支队只剩8000多人。

9月12日,俄界会议,中央决定先到靠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打通国际联系。

这个决定听起来不错,但"靠近苏联的地方"在哪里?新疆?外蒙古?

谁也不知道。

部队继续北上,翻越岷山,攻克腊子口。战士们走得很疲惫,不少人开始怀疑我们到底要走到哪里去?



哈达铺的旧报纸

9月18日,部队到达哈达铺。

这是个不大的镇子,位于甘肃南部,当时叫宕昌县。镇上有药铺、粮店、客栈。

红军进镇后,第一件事是找吃的。



战士们一个多月没吃过像样的饭,哈达铺粮食多,老百姓也没跑,部队买了28万斤粮食、近5000只牲口。

毛泽东住在"义和昌"药铺,张闻天和他住同一个院子。

9月20日上午,侦察连长梁兴初带人去邮政代办所。

他们找到了一堆旧报纸。

《大公报》《中央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都是七八月份的,报纸被当废纸用,糊在墙上,垫在桌子下面。

梁兴初把报纸收集起来,送到毛泽东住处。

毛泽东展开报纸看,张闻天也凑过来。

一条消息引起了张闻天的注意。



7月23日的天津《大公报》写道:"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

8月1日的报纸更详细:"盘踞陕北者为红二十六军,其确实人数究有若干,现无从统计,但其枪有万余,匪军军长刘志丹辖三师。"

张闻天眼睛一亮。

他把几张报纸拿到自己房间,仔细研读,报纸还提到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在陕南活动,7月中旬从商县、雒南一带突围。

张闻天开始推断。

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之前在陕甘边活动,占领过两当、徽县。现在报纸说他们突围到陕南,那么,他们很可能是要和陕北的刘志丹会合。



如果推断成立,陕北就不止一支红军,而是两支,而且有根据地,面积不小。

9月22日,张闻天写完《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

这是一篇"读报笔记",他把报纸上的消息摘录下来,加上自己的分析。文章最后明确提出中央应该率陕甘支队到陕北落脚,"同二十五、二十六军取得配合"。

这篇文章,给了毛泽东和中央一个清晰的方向。

9月22日下午,中央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

毛泽东站在台上,拿着报纸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详细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

台下一片欢呼。

许多战士流下了眼泪。



刘志丹

他们走了一年,终于知道要去哪里了。

会上宣布,红一方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目标:陕北。



从榜罗镇到吴起镇

9月27日,榜罗镇。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这里开会。

会议只有几个人参加: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古。



会议做了一个关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到靠近苏联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正式确定到陕北落脚,保卫和扩大陕甘根据地。

9月28日,毛泽东在连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

他讲了五个问题:日本侵略华北,形势严重。陕北有根据地,有红军,陕北靠近华北,可以成为抗日前进阵地。部队要避免和国民党军硬拼,尽快到陕北集中,严格纪律,做好群众工作。

毛泽东最后说:"从现在这里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根据地,不过七八百里,大家要振奋精神,继续北上。"

部队翻越六盘山,毛泽东在山上写下《清平乐·六盘山》。

10月19日,吴起镇。

镇子不大,周围都是黄土高原。

部队进镇后,老百姓告诉红军这里属于陕北苏区,归刘志丹领导。



战士们激动得跳起来,有人放声大哭。

一年零五天,两万五千里,终于到家了。

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

会议批准榜罗镇会议的决定,正式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会议还提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

此时的陕北根据地,是刘志丹用8年时间打出来的。

1928年,刘志丹参与领导渭华起义,失败后,他返回陕北,开始建立革命武装。

1931年,他组建南梁游击队;1932年,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3年,正式成立红二十六军。

1935年初,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统一指挥。他指挥部队打了多场硬仗,先后占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六座县城。



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刘志丹派习仲勋前去迎接。三支红军会合,组成红十五军团。

10月中旬,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得知陕北苏区内部发生了"肃反",刘志丹等人被关押。博古主持处理这件事,下令停止"肃反",释放刘志丹等人。

10月底,刘志丹出狱,他见到毛泽东,激动地说:"主席来了,我们就有办法了。"

回头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一个细节:

张闻天在哈达铺通过几张旧报纸,做出了关键判断。他不是凭直觉,而是靠分析,他把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推断出陕北红军的存在和规模。



这个判断,给了中央明确的方向。

张闻天接受过系统的理论训练,懂得情报分析。他在莫斯科学习过,知道如何从敌人的宣传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毛泽东也看到了报纸,但他需要有人帮他确认判断,张闻天就是那个人。

两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张闻天提供分析,毛泽东拍板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中央能找到出路。

不是靠运气,是靠智慧。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霄纪史观 incentive-icons
云霄纪史观
铭记历史
155文章数 8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