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意薇
2025年,是中国现代博物馆诞生120周年。回望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奠定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初基。从一个先驱性的民办机构,到如今遍布全国的文化空间,博物馆早已走出深墙高阁,成为人人可至的“文化客厅”。大大小小、主题各异的博物馆,承接着历史文脉,也辉映着时代光芒。
![]()
南通博物苑。新华社发
一“苑”发轫气象新
1905年,南通濠河之畔,草木葱茏,一位名叫张謇的清末状元,正为他的“博物苑”忙碌着。他不要“馆”,不要“院”,偏要叫“苑”——有园林苑囿之意。这个博物苑,不仅有展柜里的器物藏品,还有古树名木、园圃、鸟兽。
![]()
张謇。新华社发
1903年,张謇考察日本时深受启发,回国后向皇帝上书,建议在京师建一座集图书、藏品于一体的“博览馆”,再推广至全国,可惜石沉大海。于是,这位“实业救国”的状元郎,转身回到家乡,自掏腰包,在师范学院旁建起了一个“馆园一体”的文化空间。他不仅捐出全部收藏,还亲自写启事向海内外征集珍品。到1914年,《南通博物苑品目》已收录近3000件藏品,涵盖自然、历史、美术、教育等领域。
更让人佩服的是,张謇当时已意识到“公共性”的重要。他不仅立规矩、发“观览证”,还提笔写诗抒怀。南通博物苑制定了《观览简章》,并向参观者发放一枚长6.5厘米、宽3.5厘米的铁制“观览证”。这种如今被视作中国博物馆参观券“始祖”的小牌子,既有助于现场管理,也颇有仪式感。张謇在《营博物苑》一诗中写道:“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这首诗,既是园林写照,更是文化宣言。“证史匪今三代古”,道出他以文物证史的深意——所要追溯的,不是眼前浮光,而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在他眼中,那些青铜器、古陶、典籍,是中华文脉的实物见证,也是民族记忆的根系所在。尾句“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是“凡尔赛式”告白:只要学生们爱思考、爱讨论,我老头子跑断腿去征集藏品也心甘情愿。
![]()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新华社发
一“苑”发轫,渐成盛况。1912年,蔡元培主持在国子监设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国宝入藏国博,青铜礼器的庄严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厚重;还有那块钱镠铁券,是吴越王钱镠获封的御赐信物,形如瓦片,以铁铸之,上嵌金字,是历史上真正的“免死金牌”,见证了钱氏家族在乱世中“保境安民”的功绩,代表着忠诚与信义。1914年,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故宫古物陈列所开放,皇室珍宝首度“走出宫墙”;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昔日禁宫变身为全民共享的文化殿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物馆建设全面铺开。2008年,海南省博物馆落成,填补了全国最后一个省级博物馆的空白。如今,全国备案博物馆已逾7000家,成为各地重要的文化地标。
特色文物“讲”故事
今天的博物馆,早已不是“沉默的仓库”,而是“会讲故事的舞台”。它们用一件件文物,串起一段段鲜活独特的历史。
海南岛内博物馆中的“老资格”——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早在1986年就已开门迎客,扎根五指山下,算是海南文博界的“先行者”。一进门,抬头就能看见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清雅俊逸的墨迹,为博物馆平添了几分文气。在馆中参观,仿佛闯入了民族文化的万花筒: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祖(图腾崇拜物)等各类石器和造型古朴的生产用具,静静诉说着黎族先民在海南岛上刀耕火种、渔猎采集的远古岁月;汉代的绳纹陶瓮、北流型铜鼓,悄然勾勒出海岛与中原日益紧密的往来轨迹;白沙起义时用过的牛角火药筒、琼崖纵队指挥员的公文袋,映照出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不凡历程;还有黎族的骨簪、苗族的蜡染……琳琅满目的器物透出民族团结共荣的斑斓光影。
海南省博物馆虽然“出道”较晚(2008年才正式开馆),但一出手就气势不凡。它以明代丘濬的《南溟奇甸赋》为灵感,打出“南溟奇甸”这张文化牌,将南海文明、海上丝路和民族风情等纳入叙事范畴。其中,作为镇馆之宝之一的《琼黎风俗图》堪称古代黎族生活图鉴,工笔细描建屋、纺织、对歌、嫁娶、取香、放排……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扑面而来。贡品龙被色彩斑斓、织工精妙,是名副其实的“崖州高定”。
![]()
中国紫檀博物馆展出的古建筑微缩景观。新华社发
与此同时,各类行业博物馆正让“冷知识”变得“热起来”。在天津海鸥表博物馆,象征新中国制表开端的“五星牌”手表静静陈列,讲述着中国精密计时产业从“修表”起步,走向自主研发的传奇故事。在中国紫檀博物馆,用12块紫檀木雕成的《清明上河图》令人叹为观止;而《北京四合院》紫檀模型,则把老北京的烟火气“搬”进了展厅。中国邮电博物馆里,一尊“古代驿使”雕像再现飞马急递的紧张场景——从前车马慢?未必!边境军情,可是“飞马急递”的。
创新展陈引风潮
从深宫秘藏到指尖互动,从静默陈列到沉浸体验,近年来,各类博物馆通过创新展陈表达,正以一种更智慧、更贴近人的方式,将历史娓娓道来,让文明可触可感。
在敦煌研究院,数字技术正悄然唤醒沉睡的壁画。在“寻境敦煌”项目中,一镜VR便可穿越大漠,步入千年洞窟。那些曾被风沙模糊的笔触,皆在眼前舒展。在观复博物馆,马未都让明清家具回了“家”,“渠清书屋”实景陈列打造出一种从容的场域,展出的不仅是器物,更是仍在呼吸的古人生活。由民营企业家创办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数十座主题展馆和数百万件藏品共同构筑起一座“记忆的城池”,不同时代的物证在此交织对话,形成一部立体史诗,让历史的片段重获叙事的温度。
当代博物馆以“博物馆+”的开放姿态,融入教育、旅游、科技与城市肌理,悄然重塑着自身的边界。回望120年来中国博物馆发展之路,从张謇草创南通博物苑,到如今博物馆热蔚然成风,这是一场从“救亡图存”到“文化自信”的精神长征。博物馆守护的,不只是器物与文献,更是一个民族的来路与归途。
(作者系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
来源:海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