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体育中心,6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教授领衔的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2025级新生联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篮球角逐。这已是沈其荣院士连续第6年站上迎新师生篮球友谊赛的赛场,给新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同学们直言,这样的思政课“好玩又有意义”“没人听不进去”。
院士“上场”,何以圈粉?在人们印象中,学者往往是埋首实验室、专注于研究的形象。而沈其荣院士用一次次上篮、得分,点燃了球场的热情,让人们看到了学者“接地气、有活力”的另一面。对高校学子而言,与院士同场竞技,感受到的不仅是运动的快乐,更是前辈身上的精气神,是一种可感可知的精神共鸣——科研和运动一样,都可以如此“热血沸腾”。
无论是球场上的拼搏,还是实验室里的探索,都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意识。沈其荣院士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团队定期开展篮球活动,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更锤炼了团队精神与攻坚意志。团队主要从事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研究,至今已拥有100余件国家发明专利,核心技术被全国600多家企业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体育运动与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从赛场到实验室,改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精神。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成果转化难……每一位科研者的跑道上,总会有种种障碍需要挺过去。热爱、坚韧、不服输,是科研人和体育运动者同样不可或缺的品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钟爱游泳和打排球,在他看来,体育运动是保持良好体力和精神状态的重要方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50岁之后坚持每周六打篮球,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他深切体会到体育精神与科研精神的相通之处。
院士“上场”何以圈粉,还在于其所展现的育人智慧。思政课不只在课堂内,还可以在体育场上。教育不只是言传,更是身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培育。健康的身体是创新工作的基础,体育精神所蕴含的拼搏、进取、团结等品质,与科研工作所需的坚韧、探索、协作等精神高度契合。期待更多科技工作者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参与体育运动,以实际行动,激励年轻一代强健体魄、潜心钻研,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杨丽)
来源:新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