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的生活状态下,很多人的脾胃都多多少少有点问题,比如饭后总觉得有股气从胃里往上顶,不停地打嗝,甚至感觉喉咙里有什么东西堵着似的,胃脘部也闷闷的,很不舒畅。其实,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气机上逆”所产生的烦恼。
那应该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需要采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要补益虚弱的胃气,另一方面要化解体内的痰浊,同时再把上逆的气机引导下来。那“何人”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呢?自然是今天的主角——旋覆代赭汤。
![]()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为理气剂,组成为旋覆花9g、人参6g、生姜15g、代赭石3g、炙甘草9g、半夏洗9g、大枣擘(掰开)4枚。其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的能力,主要针对的是胃虚气逆痰阻证,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等。
旋覆代赭汤所针对的病机,概括来说就是“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病机的形成,往往起点是脾胃虚弱。脾胃能力衰弱时,它会产生两个直接后果:第一,运化水液的能力下降,本应被代谢掉的津液就会停留积聚,慢慢形成痰浊;第二,脾胃本身向下传导气机和食物的力量不足,也就是胃气下降的通路不顺畅了。这两点就为整个问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在脾胃虚弱、痰浊内生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上一些诱因,比如情绪不畅导致肝气犯胃,或者外感病后身体未完全恢复就饮食不当,进一步损伤了胃气,就会引发胃气上逆。正常情况下,胃气应该是向下走的,但当脾胃本身虚弱,又有痰浊阻塞在中焦,再加上外部气机的冲撞,虚弱的胃气就控制不住局面了,气机反而向上冲逆,就会形成开头所描述的症状。
所以,旋覆代赭汤的构思就是针对这个复杂的病机的,在扶助脾胃正气的同时,把痰浊化掉,把上逆的气机镇压下去,标本兼顾,最终恢复胃气本该有的通降能力。
知道了病机以后,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到底需要哪几种药材组合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其中,旋覆花和代赭石这两味药,是整个方剂得名的来源,也是方中的绝对主角。旋覆花味苦辛咸性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可以降气消痰、行水止呕;而代赭石味苦甘性微寒,归肝胃心经,能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
这个方子为什么选旋覆花和代赭石作为主药呢?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王绵之老先生是这样认为的: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所有的花叶都是质轻的,都是浮而升的药,唯有旋覆花是下降的。而且在这个方子里,它的用量很大;而代赭石药性是很重的,但是它的用量很小,这里很多人就有疑惑了,金石药肯定是比草药要重的,但为什么用量要小呢?虽然代赭石是重镇降逆的药,但它是寒性的,而旋覆代赭汤证是因为胃气虚寒而上逆的,是经不住大量的代赭石重镇的,所以在这里旋覆花的用量要大于代赭石。而且金石药过量之后是会损伤正气的,这个证本来就是虚证,再损伤正气,就得不偿失了。
然后是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这几味药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在理气系列的方子中经常出现,主要是用来温胃降逆还有补气的。这里提一下高良姜可不可以用,高良姜作为里虚寒用药是不错的,而且它有芳香之气,用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是很好的,但是它比生姜燥,行水的作用也不行,所以这种情况用高良姜不适合。
那么这个方子怎么用呢?既然旋覆代赭汤是出自《伤寒论》,所以咱们就结合条文来看吧。“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这看着有点复杂,其实我们只要关注“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即可。
心下痞硬指的是胃脘部感觉胀满堵塞,按上去可能还会有一点韧性的感觉,这不是因为体内有结块什么的,而是由于胃气虚弱,运化无力,加上痰浊阻滞,气机壅塞所致。而噫气不除则是指持续不断的打嗝,即便打嗝之后,胃部的胀满堵塞感也丝毫没有减轻,这是胃气顽固上逆的典型表现。
这里补充一下,中医学家、《伤寒论》专家刘渡舟老先生认为噫气不除还有两个意思,分别是:因为有心下痞、有噫气,医生一看很像生姜泻心汤证,就给他吃生姜泻心汤,结果吃了生姜泻心汤之后“不除”,意思是这个病未减;第二层意思是这个人打嗝持续不断,而且不减,是说明这个人打嗝的程度比较重。关于这两点,大家知道即可,权当补充知识了。
除了这两个核心症状外,此类患者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胃气虚弱的基本表现,舌象多表现为舌质偏淡、舌苔白滑或腻,脉象多呈弦滑。简单总结一下,旋覆代赭汤所主的证候,其本质是虚、痰、气逆三者并存,且以胃气虚弱为基础的一种状态。
然而,再好的方子也有其适用范围,旋覆代赭汤的性质偏于温补降逆,因此对于由实热或阴虚火旺所导致的呃逆、嗳气,此方是不适合的。就比如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这些人的嗳气可能气味酸臭,这是胃火亢盛的表现,需要用清热泻火的方法,若误用本方,恐会助热生火;同样,常见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者,其体内阴液不足,虚火上炎,这个方子可能并不完全适合。此外,尽管原方中代赭石用量较轻,但其质量沉降,对于孕妇及气机上脱者,仍须慎用,半夏也需注意其毒性。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使用方子前需要专业的医师来判断,切勿仅凭一两个症状就自行对号入座并冒险用药。
![]()
然后就是医案环节,今天咱们来看“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这么一个医案,出自《寓意草》,也就是喻嘉言的医案。
倪庆云,病膈气十四日,粒米不人咽,始吐清水,次吐绿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将绝,医已歇手。余曰:尽今一昼夜,先服理中汤六剂,不令其绝,来早转方,一剂全安。佥曰:既有妙方,何不即投见效?必先与理中,然后乃用此,何意也?余曰:《金匮》有云,病人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吾于此病分别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为胃底之水,臭水为肠中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液久已不存,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将绝之气止存一系,以代赭坠之,恐其立断。必先以理中分理阴阳,俾气易于降下,然后代赭得以建奇奏绩。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汤,调代赭石末二茶匙与之。服补药二十剂,丸药一斤。将息二月,始能远出,方悔从前少服理中二剂耳。
翻译过来就是倪庆云患膈气病十四天,粒米无法下咽,起初吐清水,继而吐绿水,接着吐黑水,最后吐臭水,呼吸微弱将断,医生都已放手不治。喻嘉言说:“接下来一昼夜内,先服六剂理中汤,保住性命不断气。明早换方子,一剂即可全安。”众人问:“既然有妙方,为何不立即用药?定要先服理中汤再用此方,是何用意?”
喻嘉言解释道:“《金匮要略》记载,病人嗳气不止的,用旋覆代赭石汤。我对此病分步应对有两个原因:其一,黑水是胃底积水,臭水是肠中积水。这些水液既已排出,胃中津液早已亏虚,不敢用半夏燥烈伤胃;其二,将绝之气仅存一丝,若直接用代赭石镇坠,恐其气立断。必须先以理中汤调理中焦、分清阴阳,使气机顺降,代赭石方能奏奇效。”于是用旋覆花一味煎汤,调入代赭石末二茶匙服用。后续服用补药二十剂、丸药一斤,调养两个月才能远行。患者这才懊悔当初少服了两剂理中汤。
这个医案其实挺长的,中间还有一段众人不让吃理中汤、患者少吃了两剂理中汤等桥段,这些内容对医案不重要,所以就省略去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原文。
好了,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医案,其实只要是翻译过来了,大家基本就都能理解的差不多了,但这里还是有三点可以归纳。
首先,病人一连十四天粒米不进,从吐清水到吐臭水,这不仅仅是说明病情严重,更是传递出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病人全身的津液和正气几乎已经消耗殆尽;其次,为什么旋覆代赭石汤不直接用?代赭石药性下沉,如果直接重镇,火苗很可能当场就被压灭了。所以,喻嘉言先用了六剂理中汤来固本,让病人的身体有了一点最基本的承受能力,再为下一步做考虑;最后,虽然用了旋覆代赭汤,但不用半夏,是怕进一步损伤胃中仅存的津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诊病不是简单的什么病用什么药,而是必须审时度势,分清缓急。在正气极度虚弱时,扶正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祛邪手段,而且有时候,看似走了弯路(先补六剂理中汤),恰恰是通往健康最稳妥、最快速的捷径。
![]()
关于旋覆代赭汤就先讲到这里,通过今天这番探讨,我更希望大家不仅能记住这个方子,更能从中体会到,诊病需在扶正与祛邪之间寻找精妙的平衡。而当您在生活中遇到不适时,我想这份关于辨证的认知或许比记住任何一个方名都更为宝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