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Gary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日前,又一家车企旗下的千店汽服连锁遭遇变故。
10月初,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声明,表示此前使用的“车工坊”以及相关图片标识,被认定侵犯第三方公司“车功坊”注册商标专用权,今后将不再继续使用。
![]()
这就意味着,2020年网点就超过1000家的上汽通用车工坊门店,可能面临品牌更换,甚至直接退网的风险。
此外,这个动态背后,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第一,“车工坊”的商标权纠纷,早在2022年就有了,双方已经拉扯三年时间,这并非一个突发事件;
第二,在上汽通用发布声明之前,车工坊就出现了停止续约、终止合同、区域退网、总部团队优化等现象。
所以,上述的事件和现象结合起来分析,车工坊的未来走向,可能不仅仅是更换品牌这么简单,也许会整体退出汽服连锁赛道。
事实上,车企布局汽服连锁已有十年时间,从结果上来看:
广汽大圣车服、东风日产OKcare、福特QuickLane等已退出,上汽车享家、神龙阳光工匠等缩减规模,北汽好修养转型……难有成功案例。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今年,上汽集团的上汽养车、奇瑞的佰驾适等车企旗下的汽服连锁,又相继提出了1000家连锁的目标,呈现出积极扩张的态势。
有人退出,有人进入,车企的独立售后布局,还没有走到最终点。
一、从四年1000家门店到商标纠纷导火索
汽车服务世界从第三方公开平台查到,“车工坊”商标纠纷始于2022年,第一次开庭公告出现在2022年10月,三年时间,双方共计有5次开庭信息,其中,还有一次上汽通用的反上诉。
![]()
由此看出,关于“车工坊”品牌的使用风险,其实早已存在;并且,上汽通用也一直在争取保留“车工坊”品牌;直到10月3日的官方声明,才正式划上休止符,从侧面说明上汽通用可能决定直接放弃“车工坊”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10月3日声明之后,很快有加盟商收到《合同终止函》,主要涉及三点内容:第一,停止展示上汽通用(车工坊)及相关产品的标志;第二,45天内完成系统中启动和完成的相关业务结算;第三,30天内提交退网资料,半年内完成资金结算和返还。
另外,根据公开媒体信息,过去两年时间,车工坊出现了区域退网、停止续约、管理团队收缩等问题。
汽车服务世界观察到,车工坊的官方微信服务号、抖音号等,已经停更超过半年时间,这对于一个曾经的千店汽服连锁来说并不正常。
所以,此次上汽通用车工坊的商标纠纷,或许只是一个导火索,不排除整体退出汽服连锁赛道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车工坊的发展线:
2016年,上汽通用收购配件品牌ACDelco,并整合推出新品牌德科,作为原厂件之外的第二配件品牌,同时试点第一家车工坊门店;
2017年,车工坊第100家门店开业;
2018年,车工坊发展到近500家,同年5月,上汽通用正式发布车工坊品牌;
2020年,车工坊第1000家门店开业。
然而,伴随着口罩事件,延续至今的四五年时间,车工坊没有太大声量:到2022年仍然是1000家门店;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底已经降到602家,说明整个项目处于缩减状态。
其次,我们看看车工坊的战略重心,对比其他车企汽服连锁的核心差异性:
第一,车工坊吸引原4S店投资人开店,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第二,车工坊从一开始就重点布局三四五线等下沉市场,2020年的1000家门店中,70%位于下沉市场;
第三,车工坊首先布局第二配件品牌,通过供应链驱动与汽服店形成合作关系,而不是建立直营门店成为竞争关系;
第四,车工坊布局了多种门店形态,除了熟知的社区快修快保店,还有同时具备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金融、保险等业务模块的综合店。
此外,还有一个事实值得注意,早期,汽车服务世界专访过一家车工坊加盟商,他是非4S体系投资人,据他透露,他的门店可以接受官方4S店级别的技术支持,并通过系统获取当地4S店的流失客户,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
综合上述信息,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车工坊不仅仅是4S体系的补充,而是和4S店形成了一定的直接竞争关系;第二,车工坊获得的车主流量,主要来自于自有品牌销售线索,因此受到前端销售的影响。
数据显示,2024年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67.3万辆,对比巅峰期的超200万辆,下滑幅度惊人。
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4S体系销售压力巨大甚至陷入亏损,愈发依赖售后业务;二是前端销售的业务根基被动摇,让独立售后项目处于无暇顾及的状态。
所以,车工坊和4S体系的竞争,以及前端销售的压力,两大因素都让车工坊这个汽服连锁处于愈发尴尬的境地,由此,就能更好地理解车工坊的现状了。
二、车企布局汽服连锁,近半数已退出
车工坊的遭遇,只是车企布局汽服连锁结局的一个缩影。
自2014年上汽推出车享网,并进一步发展为车享家之后,十年时间,已经有超过十几家车企,在独立售后市场布局汽服连锁。
汽车服务世界盘点主要车企旗下的汽服连锁现状,如下表所示。
![]()
可以看到,将近半数汽服连锁品牌已经退出,还有部分品牌缩减规模、小规模运营,也有好修养这样早就转型的品牌,上汽通用车工坊则是处于不确定状态。
盖棺定论而言,车企布局汽服连锁,基本上以失败告终。
不过,在车企布局的早期阶段,特别是车享家完成10亿元融资、下定决心扩张的时期,很多从业者看好车企的连锁战略布局,毕竟,车企手握资本、技术、配件、车主等众多核心资源,拥有天然优势。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些方面?
我们可以从战略重心、团队组织、供应链体系、市场竞争、新车销售格局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一,在战略重心上,车企的核心属性还是新车研发、制造和销售,独立售后体系在车企内部,仅仅是一个补充性项目。
早期,上汽车享家完成融资,广汽集团联合乐视、众城保险出资成立大圣车服,这属于少数独立融资的项目,其他项目还是主要依附于车企,项目权重和重视度必然不会太高。
另外,在集团依附性的背景下,其决策和调整速度注定缓慢,而整个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比如新媒体的红利),浪费了太多机会窗口期。
第二,在团队组织上,核心是两个问题,一是团队人员缺乏独立售后、汽服连锁的经验,手握资源却难以发挥;二是集团内部还分为4S体系和独立售后体系,两个体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特别是针对第二点,一旦4S体系感受到独立售后的竞争压力并向集团施压,大概率,集团会偏向4S体系,车工坊就是很好的案例。
第三,供应链体系,车享家、车工坊、欧洲维修等连锁,都推出了第二配件品牌,作为原厂件的补充。
然而,第二配件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前端汽车品牌的限制,很难发展成为一个完善而具有规模优势的体系,无法满足门店和车主的需求。
第四,市场竞争,现阶段,行业中的千店汽服连锁已经超过10家,包括途虎这样的上市汽服连锁。
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国内的汽服连锁体系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地步,却陷入了价格内卷当中,不少规模化的汽服连锁总部难以盈利。
在上述三个因素的冲击下,车企旗下的汽服连锁项目,要想自我造血、实现盈利,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项目团队的压力,直到被车企放弃。
第五,新车销售格局,这一点或许是更为本质的因素,在新能源的冲击下,传统燃油车车企的根基业务已经被动摇,比如通用在销量大幅下滑之下,必然无暇顾及旗下权重不高的项目。
当然,也有行业观点认为,随着4S体系收缩,独立售后的汽服连锁应该得到更多机会;其实,这个观点更要反过来看,连4S体系都难以为继,更何况独立售后体系?
进一步观察,已经退出的车企汽服连锁,大部分来自于国际汽车品牌,存在退出中国市场的可能性,这也间接证明,当整个集团的核心业务处于动荡时,边缘性项目会首先受到冲击。
或许,车企布局的汽服连锁,在一开始就决定了最终结局。
三、有退出有进入,车企加码独立售后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众多车企的汽服连锁已经退出的情况下,近两年,仍然有不少车企推出或规划新的汽服连锁品牌。
![]()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一个明显趋势,那就是近两年的车企布局汽服连锁,主要来自于国内自有品牌车企。
这再次印证了,国际车企已经走到十字路口,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资源大概率不会向独立售后倾斜,反而是国内汽车品牌迎来新的机会。
更进一步,观察近两年的新进入者,呈现出三点主要特性。
第一,在投资人维度,乐享养车、佰驾适等,早期主要在4S经销商内部试点,主要是为了帮助4S经销商实现模式转型;
第二,在业务维度,除了快修快保,还聚焦洗美、贴膜、轻改、轮胎等增量业务,以及新能源业务;
第三,在区域维度,首先布局下沉市场,甚至下沉到五线城市,既能避开原有4S店的竞争,又能扩大服务范围。
除此之外,在独立售后布局模式上,以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发动机厂、神龙汽车为代表,正选择和途虎、天猫等已有连锁合作,甚至引导旗下的4S投资人加盟这些连锁品牌,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
可以说,车企加码独立售后市场已经成为大趋势,而且不限于推出自有汽服连锁品牌,已经从原有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选择的背后,主要还是受到新能源趋势的影响。
过去三十多年,4S体系在中国市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那是燃油车时代具有垄断性的经销模式所决定的。
在新能源时代,新车销售模式已经彻底革新,同时售后模式还不稳定,这就造成了4S体系的弊端被无限放大,反而成为了一种低效模式。
因此,车企必须提前为新时代做准备,尝试更多新的销售和售后模式,独立售后赛道自然而然成为了布局目标。
如果说车企早期布局独立售后,是对4S体系的补充,那么,如今布局独立售后已经是必选项。
上汽通用车工坊的式微,可以视作车企在销售端乏力的延续效应,但绝不是车企放弃独立售后的信号,恰恰相反,未来车企只会愈发重视独立售后布局,形式也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