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5鉴定”四十年,为中国白酒立下怎样的品质丰碑?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10月22日,贵州珍酒在遵义举办“85鉴定”40周年大会。会上,当行业巨擘与“85鉴定”前辈的后人们齐聚一堂时,这不只是一场企业庆典,而是一次对中国白酒灵魂的集体叩问。
四十年回眸,那段尘封的历史正以惊人的现实感叩击当下……
在酱酒市场从狂热回归理性的今天,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浪潮碰撞的时代路口,“85鉴定”所承载的究竟是什么?是仅仅属于一家企业的荣光,还是整个行业亟待重拾的精神遗产?
A
拥有超凡价值的“85鉴定”
“85鉴定”的独特价值,首先在于它树立了中国白酒品质评定的科学范式。如沈怡方之子沈重武所言,这次鉴定的要求和难度甚至高于全国评酒会。
在1985年,数十位跨学科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以近乎苛刻的标准对历经十年试验的茅台酒易地生产项目进行技术鉴定。这种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对品质极致的追求,构成了中国白酒最珍贵的传统。
反观当下白酒市场,概念炒作时有发生,包装营销喧宾夺主,而产品的基本品质却未能与之同步提升。
“85鉴定”提醒我们,白酒行业的根基永远建立在扎实的品质之上,任何脱离这一根基的繁荣都是空中楼阁。
![]()
这场鉴定的深层意义,更在于它完美诠释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国路径。周恒刚之女周心明精准点出——“85鉴定”是“凝聚了国家意志、汇聚了跨学科智慧,并最终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从国家立项到十年科研攻关,从权威鉴定到产业化发展,这一完整链条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今天,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尤为值得借鉴。
珍酒从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成长为贵州最大民营酒企的历程,正是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最佳注脚。
“85鉴定”还揭示了中国白酒行业守正创新的发展智慧。高景炎期望珍酒“从依赖自然到利用自然,走出自己个性化的风格独特的酱香新路”,这一寄语恰恰点明了传统的本质——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
![]()
▲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
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指出“现在的珍酒比40年前的酒要好”,原因在于“万吨以上的产能”和充足的库存,这生动说明了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通过规模化和标准化实现品质提升的可行性。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85鉴定”与几乎同时期发生的葡萄酒“巴黎审判”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吴向东在主题报告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1976年的“巴黎审判”打破了旧世界葡萄酒的神话,推动了新世界葡萄酒的崛起;而中国的“85鉴定”则见证了中国白酒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这两起事件相隔万里却精神相通,都是对传统品质评价体系的革新,都推动了行业格局的演变。
这种比较启发我们,中国白酒要走向世界,既需要坚守自身的工艺特色,也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品质评价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
B
新起点、新征程!
站在“85鉴定”四十年的历史节点,珍酒及整个中国白酒行业都面临着新的时代考卷。
珍酒李渡集团总裁汤向阳承诺“恪守‘85鉴定’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这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随着消费升级和理性饮酒趋势的深化,白酒行业必须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品质控制、工艺创新、文化表达和国际化拓展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
活动中封存的40坛纪念酒,约定未来每十年开启一坛,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举动,体现了中国白酒特有的时间哲学。
白酒是时间的艺术,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无法造就伟大的品牌,只有秉持长期主义,耐得住寂寞,才能酿造出穿越时空的传世之作。
![]()
“85鉴定”四十年,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段辉煌记忆,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鉴。它提醒整个行业,在产能扩张、市场争夺、营销创新的喧嚣中,不应遗忘对品质的敬畏、对科学的尊崇、对传统的尊重。
中国白酒的下一个黄金十年,必将属于那些能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将品质坚守与时代创新有机统一的企业。当珍酒和它的同行者们能够真正领悟并践行“85鉴定”的精神密码,中国白酒的百年传奇必将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