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左宗棠收复新疆》:穿越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当湖南卫视的荧幕上,戈壁的风沙裹挟着湘军的猎猎旌旗扑面而来,一段几乎被岁月尘封的壮阔史诗——《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其磅礴的真实力量,瞬间击穿了时空的隔膜。这部由多省宣传部门与媒体机构倾力打造的历史人文巨制,不仅是对1876至1878年间那场铁血西征的深情复刻,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脊梁的庄严叩问。
危机重重,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
纪录片开篇,便将我们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晚清时代。19世纪中叶,清朝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交织。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头目阿古柏在英俄等国支持下入侵新疆,短短数年,便占据天山以南除哈密以外的全部地区,还将势力扩张至天山以北部分区域,建立起伪“哲德沙尔汗国”,对当地人民实行残酷统治,新疆局势岌岌可危。1871年,沙俄更是趁火打劫,以“代管”为名侵占伊犁,妄图将这片沃土从中国版图上割裂出去。
激烈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面对新疆危局,朝堂之上爆发了激烈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主张放弃新疆,专注海防,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而左宗棠则挺身而出,力陈“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坚决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的慷慨陈词,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与坚定的爱国情怀,最终促使清廷于1875年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肩负起收复新疆的历史重任。
“舆榇出关”的孤勇与担当,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边疆长城。
纪录片以震撼的镜头语言,再现了花甲之年的左宗棠“抬棺西征”的悲壮一幕。他并非仅凭一腔孤勇,其“缓进急战”的军事智慧、“先北后南”的战略布局,特别是对后勤命脉的极致重视——命令士兵沿途植柳(“左公柳”)以固路基、保水源,在荒漠中开辟生命通道——无不闪耀着务实理性的光芒。当刘锦棠率湘军子弟摧枯拉朽般光复乌鲁木齐、奇袭达坂城、横扫南疆,直至1878年初和田光复的捷报传来,屏幕前的我们,仿佛触摸到那份在绝境中为山河立命的滚烫决心。
这场光复之战,其意义远超军事版图的整合,实为近代中国国运的生死突围。
纪录片深刻揭示,若无左宗棠“以军事为魂魄”的胜利奠定基石,曾纪泽在谈判桌上面对沙俄的据理力争将成无本之木。1881年《伊犁条约》的签订与1884年新疆建省,不仅粉碎了英俄染指西北的野心,更将西域大地真正纳入国家一体化治理的轨道。刘锦棠作为首任巡抚,推行郡县、兴修水利、安抚各族,让“故土新归”的新疆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坚实疆域。历史在此雄辩地证明:边疆的安宁从不是天赐,而是无数人用生命、智慧与远见一寸寸守护的结晶。
左公西征的遗泽,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当我们凝视镜头中天山南北的绿洲新城、横贯戈壁的钢铁动脉,再回想左宗棠栽下的那一路杨柳,一种历史的延续感油然而生。他的远见早已超越战场——屯田安边、发展民生、促进交融,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治理之道,为今日新疆的繁荣稳定埋下了最深沉的伏笔。在当下某些势力妄图割裂历史的喧嚣中,左宗棠“万死不辞,维护金瓯”的精神气节,恰如一剂清醒良药,提醒我们:统一与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用鲜血与信念熔铸的生命线,不容任何力量撼动分毫。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不仅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面映照当下、启迪未来的明镜。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真正的智慧,是为生民立命的深谋远虑;真正的爱国,是对脚下土地至死不渝的忠诚。值此该片热播之际,我辈当循着左公西征的车辙与柳荫,走进那段铁血岁月,汲取那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浩然之气。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凝聚共识:守护先辈以生命换来的壮丽山河,赓续那份融入民族血脉的坚韧与赤诚,正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无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佳作,它以生动的影像、详实的史料,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爱国传奇。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左宗棠等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让这份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